【民俗】榆中社火(兰州市)
2018-06-06 11:56
历史沿革
榆中境内社火起源于唐宋时期。宋书称民间艺人即兴“杂场”,合伙为戏,当时称为“社戏”。明代郑晓《今言》中说“火者,一烘而过也”,意其过完年就解散了,故改称为“社火”。每逢乡间或官方有重大活动,都有民众自发结社,以舞龙、舞狮、踩高跷、扭秧歌、打腰鼓等形式尽情欢庆。各地的社火形式内容大同小异,但就整体而言具有地方色彩,堪为兰州社火表演的代表。
表演内容、形式及特点
1、龙灯队。为整个社火队的前导,龙分单龙和双龙。有九段和13段之分,每段约1、2米长。内置圆形竹圈,用于撑起“龙皮”。
2、彩旗队。手执各色彩旗,有的旗上绣着“国泰民安”、“风调雨顺”等四字吉言,大多数无字。
3、春官及其仪仗队。春官仪仗有前后之分,一般来说,川区、北山地区的在社火队伍较前的龙队之后,南山地区的在社火队伍较后的狮队前面。春官由地方德高望重或辈分高、能说会道又懂礼仪者2人扮之,每至一处,必挥扇祝颂一番,是社火队名义上的指挥者。隶属于春官仪仗队的重要人物还有司衙官和先行官(俗称马牌子)。司衙官是次于春官的交际应酬者,马牌子为传令通信接头之人。其余本方队还有纱灯、官灯一到两对,为春官仪仗前导,官牌一至两对,上书“春官”、“正堂”,“肃静”、“回避”字样。 紧随春官之后还有一支由本村干部担纲的衙役队,他们头戴礼帽、身着长衫,各负责一队后边的队伍,实际上是社火队伍最直接的领导者。
4、锣鼓队。主要为筒子鼓(即太平鼓)队,后边还有腰鼓队。太平鼓队少则十余对,多则六十余对。太平鼓是社火队中的精华,韵味全体现在撼人心弦的“咚咚”鼓声中。那看起来精制细长的太平鼓,长三尺、围二尺余,黑体红面的玩意儿,有三四十斤重,用环儿挽带挂在肩上沉甸甸的落在脚面上。不曾想在马锣的引领下,耍鼓人三指顶着,旋转抡起,翻来覆去,得心应手,“咚咚”作响,节奏鲜明、变化多样,全城响彻。鼓手个个身着艳服,束腰紧身,绒球插鬓,英姿飒爽。
5、花灯队。大多由数名十五岁以下的男童组成(现在也有一些女童)。各个肩挑一对做工精细,造型美观、色彩艳丽的纸制花灯,通过一些简单的舞姿为社火队注入了不少年轻的气息(大多道具都装饰花灯主要是便于晚间照明)。
6、旱船队。旱船:也叫“花船”、“采莲船”。旱船用竹木、秫秸扎成,长六尺至一丈,宽三到五尺左右,外蒙彩布,船舱前后扎着纸花,四周吊着绣球花灯,表演时套系在女舞者的腰间,如坐船状,另有一人(或四人)扮艄公,四面张罗,还有诸多人扮护船姑娘、护船婆姨(俗称妖婆子)。护船姑娘是男扮女装,左手执花灯,右手拿扇,时摇时遮,随着鼓锣节奏,扭动十字舞步,婀娜有致;妖婆子左手臂挽一花篮,手握一橡皮娃娃,右手握一棒槌,同护船姑娘们一起左右招呼,唱着当地的传统小曲。小曲主题多颂唱真挚的爱情,多劝导人们行善敬孝,如《织手巾》、《四副药》、《十道河》等。
7、舞狮队。一般为社火的压轴之作,狮有单狮、双狮之分。
8、后台。后台多为山区社火所设项目。主要是唱几折当地喜闻乐见、具有代表性的秦腔。如《二进宫》、《放饭》、《赶坡》、《三对面》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