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火”亦称“射虎”,是我国西北地区古老的民间艺术形式。是指在祭祀或节日里迎神赛会上的各种杂戏、杂耍的表演。火具有红火、热闹之意。追溯“社火”其源,它与远古时的图腾崇拜、原始歌舞也有着渊源关系。经朝历代,这种仪式由宫廷传入民间,逐渐形成巨大的民俗礼仪活动,演变为乡村祭神、娱神、迎神的赛会,并加进杂戏表演。
  这种古老的习俗在兰州具有明显的地域特色。初十前后,农村已闹社火。十三至十六,社火进城,人们倾城而出,在撼天动地的太平鼓声,夹道观赏。兰州社火队表演内容丰富多采,最引人注目的是高跷队,他们穿戏装,持刀枪,扮成戏剧人物,脚踩四尺多高的木跷,伴着锣鼓点边走边舞。铁芯子也是别出心裁,以巧取胜。他们把眉清目秀,体态轻盈的小孩装扮成戏剧角色,组成一折折戏文。绑在铁芯子高处的孩童随着载运的车辆缓慢前行。最壮观的是太平鼓队。鼓手们随着社长大旗的号令,有节奏地擂鼓腾跃,鼓声令人振奋不已。狮子舞主要是看武士用绣球逗引狮子时的几路干净利落的拳脚功夫。兰州春节社火还有跑旱船、独轮车、竹马子。大头罗汉戏柳翠等节目。队伍往往以“风婆娘”开路,这是跟“雨师”相应的“风姨”的形象,在神话里是司兴风降雨的神,其形状类似彩旦,奇丑无比,耳垂吊着红辣椒,一手摇扇,一手拿着写有“风调雨顺”的菱形膏药旗子,用夸张、滑稽的大幅度动作扭来扭去。令人捧腹,表现了人们祈盼风调雨顺,五谷丰稳的心情和愿望。
  解放前,高滩社区(原高滩村)也基本沿袭兰州传统的社火表演方式,唯一不同的是高滩社火中没有舞龙的项目,因为高滩村建有龙王庙,供奉龙王爷,当地村民信仰的也是龙王爷。而兰州方言中有耍社火、玩社火、闹社火之说,高滩人认为社火中舞龙是对龙的大不敬,所以高滩社火中没有龙。解放以后,高滩社火中出现了秧歌队,而高跷、铁心子等项目因为难度较高,危险系数较大而逐渐退出了社火表演的队伍。高滩社火一般在入冬农闲时进行排练,待到春节基本演练熟练,从初一开始,社火开始出动,首先到当地的庙里拜神。拜神时狮子不能进庙门,只能在庙门口蹲着。然后在村子周围及各主干道游行表演。然后安心过年,不再表演。从初六初七开始,社火开始在村子里巡游,并接受各家邀请,到村民家中表演,主要是打太平鼓和舞狮子,意为镇妖除魔、弘扬正气。一般是从农历正月初十前后开始,由各区县组织的农民社火队汇集兰州市中心,依次排成不同形状的队形,沿主街道边行边舞,敲锣打鼓,热闹壮观。当行至东方红广场时,多围成图形,为游人和市民表演。元宵节,社火在村子里进行最后的巡游, 然后将社火家什收拾起来,待到入冬后再请出来准备又一次的激荡与辉煌。
  目前几位老社火把式年事已高,身体也不太好,只能对社火的表演进行指导,由于资金紧张,后辈年轻人不太喜欢社火的表演形式,社火表演后继乏人,目前面临失传的尴尬境地。

上一篇:【民间音乐】兰州酒曲(兰州市)

下一篇:【民间文学】新城黄河边六月天结冰桥的传说故事(兰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