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隆山双峰耸峙,一水中流,以春华、夏幽、秋艳、冬寒为特色四季分光著称,自古有“甘省之名山,兰郡之胜地”和“陇右第一名山”的美誉。兴隆山在宋代时即为道教圣地,传说宋徽宗政和年间(1111年——1117年)谏议大夫李元、衡山道士秦保言在此修行羽化成仙。清乾隆年间,以山“有如龙兴之状”,又因“龙生云而云从龙”,分别称东山为“兴隆山”,西山为“栖云山”。清乾隆时,山西曲沃人刘一明,自号“悟元子”,云游访道,爱此山清秀,悲庙观颓败,随留居山上三十余载,并修行布道、研修道学、著书立说。在此期间,他在狄道、兰州等地“募化钱粮,托予督工”并与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开始历时十余年在兴隆山重建、添修建成殿宇、楼台、亭阁62座;至光绪年问时,兴隆、栖云两山“满山殿宇重复一修,较之古迹,加倍增盛矣”……共有各种建筑66座,兴隆山已蔚然成为名副其实的道教名山。
  据栖云山藏书洞资料《神仙刚鉴》记:西周时就有人在此修行;《榆中县志》记:早在东汉时即有道士在兴隆山结庐修行。刘一明著《栖云笔记》记载:唐宋时神殿甚多,香火兴旺,称洞天府地焉。南宋庆元年间,李致亨、秦致通来栖云山朝阳洞潜修学道,并对庙宇进行修缮。明代万历年间,山西商人张梅募款整修庙宇并招来道士住修。清乾隆、嘉庆时期,道士刘一明在此传道,兴建十方丛林,弟子信徒达100多人。民国时期,道教规模基本稳定。“文革”中兴隆山道士被驱散,70多座庙宇殿阁被拆除。1983年以后,道教活动又恢复。

县内的道教有全真、正一两派。李致亨、秦致通为全真正一派17代传人,刘一明为全真龙门派第11代传人,现已传至第25代。最盛时有道士、道姑400余人。正一派在县内又名铁师派,俗称“阴阳”。民国24年(1935年),全真龙门派道士在兴隆山朝元观成立兴隆山道教协会;1935一1956年,兴隆山道教协会每年举行三次较大的道事活动:农历二月十五日祀太上老君;三月初三祀无量祖师;六月六同祀杨泗将军。解放后,1951、1952、1956、1963年榆中县政府借助庙会举办物资交流会,交易牲畜、粮食、山货、农具、小商品等。“文革”中庙会被取缔。1985年,庙会恢复;1986年,兴隆山六月六传统山会正式恢复,来自周边各省、区、市、县以及榆中的群众十余万人赴会,盛况空前。


上一篇:【民俗】龙泉寺庙会(兰州市)

下一篇:【传统舞蹈】东商锣鼓(东营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