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技艺】榆中南山元古堆柳条编织技艺(兰州市)
2018-06-06 11:27
习俗沿革
地处榆中县城40公里以南的山区马坡乡元堆社,属马山山系,这里山峦连绵,自然风光优美,四季较多雨水,气候湿润、树木葱郁,农产品以大豆、小麦为主,经济相对滞后。但这里民风淳朴,而且各种传统民间工艺花样繁多,其中由于本地域红柳树木众多、生长较快,能适宜各种编织,因此这里柳条编织工艺继续传承,其产品在人们生活、生产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同时也给艺人们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柳条编织作为一种特殊地民间工艺,追根溯源、年代十分久远,据考它源于19世纪中后期在这一地域间盛行,当时有张、王、杨、高等家族从事此项技艺,将加工的产品销往周边地区和临近的县区,尤为出名的艺人当属杨文山父子,到20世纪60年代,有高氏族中传人高成全不断从事编织业、并对产品的加工技艺进行了新的探索、尤其是细加工产品在式样及品种上大地作了突破,倍受消费者的欢迎。柳条编织工艺与当地的农耕文化紧密相连,并且在生产、生活中有着不可缺少的作用。农具产品有簸箕、耱、背篓等,它们在外部形式看,有一种特殊的造造型,具有简朴、大方、轻巧等到特点和独特的地域性,有别于其它地区的编织产品、而且此类产品往往在某些主要部位、不但按使用的便捷、牢固来加工,同时、工艺相当精美,集使用性与观赏性为一体,就此、它凝聚着深厚的传统文化精神内涵,有极为鲜明的工艺特点和艺人们特有的审美观与创造思维活动的特特征。目前在南山地区一带从事编织加工的多为年龄较大的艺人,年青人一般不愿从事此业,因此、编织产品在市场上供不应求。
工艺流程
①柳条边只作为一种特殊的工艺门类,A、它使用的原料主要取自本地域红柳树枝条,由于气候和地势的因素,柳树生长期短,本质柔韧,纸条修长、笔直,一般采取大柳桩树砍去老枝,次年又新发的纸条。B、所使用的平板式的长木条,多取自直径在10厘米左右的也杨树和柳树。
②在较为精致的编制产品中,它所使用的窜连材料,多采取自己加工的麻绳,直径为2毫米左右,和牛皮筋绳。
A、绳子上尺,艺人坐一小凳,将所编的产品——簸箕的尺寸依米尺的长度定位。然后穿麻绳和。B、②编制(簸箕):在原材料准备充足的情况下,在潮湿的土窖中进行。C、分条:即用手将条上下各半分离,中间以绳拉紧,这样来回分条、拉绳,直到簸箕的一般已编完后,再进行另一半的加工(此产品分两半来编制)。D、上舌头:即用已加工成的8公分宽的长柳片,置于已编完的边缘处用钩锥,用绳窜连、拉紧。E、折变、扎角、割条茬、齐边。F、挂圈子,即上木边,用绳窜连木片边。达到紧、牢几乎不变形为目的。J、缠边:用2公分直径的柳条,以手破分3半,以铲反复刮木心、最后留木皮为宽8毫米、厚2毫米为宜的小扁条,沿簸箕边缘用筒锥开孔上下缠绕。紧密相连成一个整体的、具有厚度的边。H、平条:用力削平所有的接条茬,整形完成。
相关材料、工具
南山红柳条及柳树棒。
①柳条去皮夹子,20公分长,夹杆2公分粗,木质坚硬(即本山区生长的“兔儿条”树木),用来加工柳条去皮之用。
②弯镰刀20公分长,小铲刀14公分长,削刀7公分长,皆为优质钢材打制、用来加工柳条及宽片柳条,即有刮、割、铲、切、削、等多种功能,便于操作。
③斧:为优质钢材打造,重量2.5公斤,刀口锋利,用来劈砍、伐原材料和各种较大的木条。
④木尺:80公分长,5公分宽,2公分厚,以硬度较强的木材制作,用来等量和编制时固定麻绳,同时起到一定的模具支架作用。
⑤钩锥,15公分长,重0.1公斤,为优质钢材打造,编制时用其来回锥钩绳索,灵活便捷。
⑥筒锥,18公分长,重0.15公斤,为优质钢材,锥尖为8毫米的空筒状,它主要用来缠边,便于将小扁条通过筒锥孔来回穿联,十分灵巧快捷。
⑦钉锥:18公分长,钢质、锥刃锋利,用来穿孔编制产品的默写平面部位,便于绳及筋绳的拉连。使用方便。
⑧剪刀:28公分长,重量为、编制加工的使用工具一级技术的操作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