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技艺】榆中拓片技艺(兰州市)
2018-06-06 11:26
习俗沿革
1、史料价值:
宋欧阳修《集古录》自序称:“因并载夫可与史传正其阙谬者,以传后学。”所谓阙,即史传失载;所谓谬,即史传误载。补史之阙、正史之谬,就是的史料价值。碑帖拓片中较常见的是墓碑和墓志,墓碑树立于墓前,墓志埋在墓里,内容都是墓主的生平传记。这些传记往往不见于史书,或者见于史书而记载较简略,对史书的补充作用是不言而喻的。至于纠正史传之误,前人指出的也为数众多。
2、文学价值:
叶昌炽《语石》卷六《碑版文体》之一:“金石刻词,昭示无敦。秦汉诸碑,炳焉与雅颂同文。《古文苑》一书大抵皆采白金石文字。即隋唐以下鸿文钜制,亦往往而有。试以任日方、刘勰诸书考其流别,翰藻斐然,莫不具体。”石刻文字,就文体而言,包罗甚广,但仍以传记文最丰富,因为墓碑、墓志数量最大,无非为人物立传。其中名家佳作甚多,是传记文学的宝库。至于这些墓碑、墓志中的文学家事迹,如《王之涣墓志》(见《曲石精庐藏唐墓志》)所记王之涣生平事迹,可弥补王之焕两《唐书》无传之遗憾。同时《唐诗纪事》称“之涣,并州人,与兄之咸、之贵皆有文,天宝间人。”据《墓志》知之咸乃之涣堂弟,之涣卒于天宝元年二月十四日,享年五十五岁。《唐诗纪事》所记“兄之咸”、“天宝间人”均未确(参岑仲勉《金石论丛·续贞石证史》)。
3、文字学和书法价值:
历代碑刻,有古文、篆、隶、楷各种字体,而且保存了数量相当大的别体字,秦公、刘大新在前人基础上辑《广碑别字》收入碑刻中的别体字字头3450余个,重文别字21300余个。这是研究汉字发展演变的重要资料。至于书法,临摹古代碑刻拓本,更是习用的方法,从《石鼓文》到汉隶,到魏碑,到楷书、行书、草书,可说各体俱备。历史上又有许多集刻法帖,容庚《丛帖目》有系统著录,大都是为书法临摹之用。
4、经学和宗教史料:
我国儒家经典有刻石的传统,东汉刻《熹平石经》以后,有魏《三体石经》、唐《开成石经》、五代《蜀石经》、北宋《二体石经》、南宋《御书石经》、《清石经》等,现唐、清石经完好保存,其余有残石存世。
工艺流程
1、碑帖:规格多种,现在到处都可买到。这里主要用做固定钱币和纸不移位。将纸夹上的玻璃纸去掉,备用;
2、橡皮泥或橡胶印章垫:也起固定作用,主要固定钱体与桌面。一般方孔钱用印章垫就可以了,空首布或扭曲的脆、裂、锈碑帖一定要用橡皮泥固定好,让石碑着墨时受力均匀,不致损坏;
3、毛笔、镊子、棕刷、薄棉布等,毛笔用来蘸水,镊子夹纸,棕刷贴紧钱与纸的空隙,棉布吸水。
4、淀粉水:传统方法采用白芨熬水来粘接钱币与纸,后来发现会损坏钱币的锈色,其实用少量淀粉以滚开水冲开,形成很稀的溶液来替代也不错。
5、用棕刷把纸与石碑墩紧,中问不要留气泡或空隙,再用棉布把多余水分吸掉;
6、拓包蘸拓墨后在别的纸上试拓,把拓包上的墨搞均匀后即可拓制(传统拓法必须等纸完全干后方可拓制);
7、拓制时请注意先从四周均匀连续轻轻拓制,不要用力不均,拓完轮廓再拓中间有字与穿口,背后如无字只拓内外郭即可。无字地方留白不要着墨。先秦石碑更是如此。为加深墨色,可拓完一遍后再拓一次。
8、拓完正面,将纸取下,移动位置再按以上程序拓背面(传统拓法可在别张纸上拓好后拼接或等正面干透进蒸笼蒸后凉干再拓制背面)。
9、拓好后用镊子将拓片夹入能吸水的旧书里吸去多余水分,用重物压平整,干透即可取出
相关材料、工具
一、材料
纸---纸要求坚韧、细腻、超薄。一、净皮扎花纸。二、边史纸。三、净皮棉连纸。
墨---要求油烟墨。也可以用“曹素功墨汁”和“一得阁墨汁”。
白芨---中药白芨加水浸泡,无色透明的白芨水有粘性,可使纸附着,拓成后又易剥离。
甘油---用调制西药所用的甘油,在墨上滴一滴,可防止拓的纸张过湿而跑墨。
二、工具
棕刷——亦可用大号油画笔替代。
拓包——上墨用的拓包可根据被拓物品尺寸,做成直径大小不同。拓包内用海绵或棉花填充,衬l至2层圆形毛呢或毡片,用丝织物包上。在丝织物外加一层塑料薄膜,防止的墨汁浸入。塑料薄膜外再加两层丝织物,用线绳扎口。
塑料薄膜——用棕刷擦纸前覆于纸上,防止棕刷把纸擦破。
小毛巾——毛巾沾水适当拧干,用于按压拓纸。
三、制拓步骤
1、确定拓片尺寸,决定纸张大小。
2、拓前将被拓物清洗干净。
3、被拓物放案上,将纸对好拓的位置,一边用镇纸压住纸张。
4、掀开拓纸。用毛笔沾白芨往被拓物上涂抹。纸覆上后,用湿毛巾按压均匀。
5、塑料薄膜复于拓片纸上,用棕刷来回擦刷。因有白芨,纸会紧紧附着。
6、用拓包沾墨,使拓包均匀沾濡微量的墨色。
7、由浅入深,反复擦拓,以墨色匀净而不浸入字口为佳。
8、拓片完成,双手慢慢揭下。
9、拓印下来的拓片为了便于欣赏,可以加题跋盖印章后装裱。
此方法也用于印章边款、镇纸、臂搁、笔筒、扇骨、墨盒、铜镜、瓦当、画像砖和钱币等器物。
产品用途
1、史料价值。
2、文学价值。
3、文字学和书法价值。
4、经学和宗教史料。
行规、习俗
拓片是记录中华民族文献的重要载体之一。其数量之多可谓富甲天下,其内容之丰富可谓包罗万象,历史、地理、政治、经济、军事、民族、民俗、文学、艺术、科技、建筑等方面的研究者都可以从中找到有益的材料。
制作方法:
拓片,也就是将宣纸贴在器物表面用墨拓印来记录花纹和文字。
拓片是从原物直接打印下来的,大小和形状与原物相同,是一种科学记录的好办法。除了有凹凸纹饰的器物外,甲骨文字、铜器铭文、碑刻、墓志铭、古钱币、画像砖、画像石等,都广泛使用这种办法记录。
拓印的基本方法是:先把要拓的花纹或文字尽可能剔刷清楚,用大小合适的宣纸盖上,把纸轻轻润湿,然后再湿纸上蒙一层软性吸水的纸保护纸面,用毛刷轻轻敲捶,使湿纸贴附在该物表面,随着它的花纹文字而起伏凹凸。再除去蒙上的那层纸,等湿纸稍干后,用扑子蘸适量的墨,敷匀在扑子面上,向纸上轻轻扑打,就会形成黑白分明的拓片。
在拓印过程中,润湿宣纸最好用白芨水,它能使薄纸更好的贴附于被拓物的表面。小型拓片,可以用软毛笔、软毛刷润湿,大型拓片,可以用毛巾润湿。扑子的大小,根据所拓对象的大小而定。内部用新棉花,外加一层不透水的薄纸,最外面包上绸子,用细绳或皮筋扎住。扑子蘸墨面要没有褶皱,扑心要稍鼓。
揭裱古旧书画,尤其是具有珍贵文物价值的古旧书画,一定要找那些经验丰富、技艺高超又认真敬业的装裱师。北京、上海、苏州等地都有专业的书画装裱店和技艺上乘的装裱师。如北京琉璃厂的荣宝斋是国有企业,负有保全救护文物的责任。他们接到古旧书画,须经过研究讨论决定如何揭裱后才分配专人操作。切不可为了图省事省钱就近找技艺平庸的人揭裱。清代书画鉴别名家陆时化在其所著《书画说钤》一书中说:“书画不遇名手装池,虽破烂不堪,宁包好藏之匣中。不可压以它物,不可性急而付拙工, 是灭其迹也。拙工谓之杀画刽子。”此实为经验之谈。
另外,珍贵的古旧书画揭裱前最好拍照或录像,以备揭裱过程中毁坏而诉诸法律的凭证。
传承状况
拓片艺术既可供人欣赏,又是古代文物的临本。它不仅起到普及文物知识的作用,还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
拓片艺术能逼真地将器皿雄浑优美的艺术造型和花纹铭记等惟妙惟肖地、完美清晰地在纸上呈现出来,是一种罕见的艺术。但是,现在拓者已是凤毛麟角,幸得榆中县博物馆张孝贤先生传承并精研颖拓艺术,可他年事己高,力不从心,希望能引起社会各界及政府部门的关注,使这门国粹在更大范围内得以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