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社火后台(兰州市)
2018-06-06 10:25
历史沿革
“后台”属社火的最后一个表演节目,是我国西北地区古老的民间艺术形式。是指在舂节期间随社火的杂戏表演。
它产生的年代相当久远,它是随着古老的社火活动而逐渐形成的。远古时的人类正处于幼推时期,生产力极其低下,原始先民们对人类的生死,及自然界星的许多现象如对日月、灾荒等既不能抗拒,也不可能理解,只能幻想不能抗拒,也不可能理解,只能幻想借助于超自然的力量来主宰它,于是创造出各种各样的神。当社会生产由渔猎转入农耕,土地便成了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于是渴望风调雨顺、农作丰收或驱鬼逐疫的祈禳性祭祀活动便产生了。《礼记· !祭法》中载:“共工氏之霸九州也,其子日后土,能平九州,故祀以为社”。便也有了各种表演形式的产生。
表演内容、形式及特点
春节社火后台主要项目有:身着历史戏剧人物服装。一般扮演的有《桥断》、《盗仙草》、《挑黄袍》、《唐僧取经》、《八仙过海》、《包公赔情》等戏剧中的人物。在强烈节奏的锣鼓音乐伴奏下,做行进队列或场地定点表演。如表演断桥,由许仙,青蛇、白蛇3人用秦腔调唱台词,加以简单的手势动作,跑竹马,用竹子做骨架,扎成马形(也有驴形),以彩绸或彩纸装饰,表演者腰围竹马,宛如骑马一样,男女成双成对,编队穿梭奔驰、跳跃、对唱,乐感强烈,节奏鲜明,气氛热烈。
服饰道具
表演者身穿各种戏剧服装、即蟒袍、青衫、粉底鞋、髯口、头盔、纱帽等。
锣、钹、鼓、唢呐、板胡、木鱼、二胡、干鼓等。
传承状况
社火后台这一活动千秋万代地流传下来,但随着人类的进步,时代的演变,其形式、内容发生了质的变化,新的时代赋予社火以新的内容。“文化大革命”期间,古代剧目停演。到了20世纪80年代,社火后台这一传统民间娱乐活动才得到恢复。现时,社火后台从根本上摒弃了对“神”的崇拜和对祖先的祭祀,纯粹演变成了一种内容健康、形式活泼、名目繁多、生动有趣的文化娱乐活动,同时,也成为一种新的民俗。目前,在本地这一艺术形式继续传承。
相关活动
节日期间与其他活动交差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