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音乐】兰州民歌(兰州市)
2018-06-06 10:17
历史沿革
民歌,是流行在民间,群众口头传唱的歌曲,其发展源渊流长。民歌的分布和传唱遍及榆中山川。一九八一年始,榆中县文化馆组织的专业工作者,历经一年半时间,走访了全县十九个乡八十九个自然村的一百二十余名民间歌手,搜集整理一百二十余首民歌,编印出《榆中民歌第一集》,其中部分民歌被《兰州市民歌卷》、《甘肃中部卷》、《中国民歌卷甘肃分卷》收集采用,已成为我国民间文艺的珍贵材料。榆中南山、北山以及龛谷、苑川等流行的民歌,由于方言和地方风俗的不同,其色彩和曲调都有一定的差别。我县南山的上庄、马坡、银山、新营等地歌手多,流传的民歌在形式、内容和数量上也多,这与南山的青山秀水等自然环境有关,其次是北山的也较多,但相反在川区的村镇民歌反而很少,这说明民歌的生存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地理位置的制约,山和水是民歌的故乡,而更证明了偏僻山区流传民歌是一种古老而质朴的民间文艺形式的根据地。
表演形式及特点
民歌名类繁多,有为生产劳动服务的劳动号子、夯歌、船歌、伐木歌等;有喜庆筵宴上祝酒的“猜拳歌”、“十个麻雀”、“祝酒歌”、“尕老汉”等;有表达哀思、祝福、劝善的“七岁的皇姑要出家”、“青羊泪”、“五更攀道”、“王祥卧冰”、“十二贤孝”等;有叙事歌,有表达爱情的山歌,也叫情歌,这是在民间流传既广且多的歌曲,主要表达男女爱情和爱情生活,有单唱和男女对唱两种形式,如太平歌、又名“押鼓曲”,表达群众对太平生活的向往,在榆中普遍流行。在我县南山更为流行的是社火曲,演唱者由二十岁左右的小伙扮成“姑娘”手持彩扇,伴随着旱船和太平锣鼓的姐姐边走边舞边唱,歌曲有“刮地风”、“十道黑”、“十盏灯”、“出闺花”、“禁洋烟”(又名“鸦片烟”)、“绣荷包”、“倒板桨”、“杨燕麦青”、“织手巾”、“庄农歌”、“放风筝”等多种,还有属于说唱形式的“打八方”,传唱的是民国十六年刘郁芬率国民军打马三少军的情景。
代表曲目
“孟姜女”、“南桥担水”、“撒金扇”、“三斗三升菜籽”、“韩三郎”、“姐儿转娘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