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俗沿革

皋兰县具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文化底蕴极为深厚。约在四、五千年前,原始先民们就曾在这里生息繁衍,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以后,斯地曾一度为少数民族游牧之地。自明初到明中叶,明王朝为了西北边地的长治久安,从中原地区大量移民于斯地,中原移民的到来,先进的农耕文明在斯地生根开花。由于皋兰地处中部干旱地区,靠雨水滋润庄稼,十种九不收。严酷的干旱现实使生活在这里的百姓一度千方百计、苦苦求索,一年大旱,干旱的土地上颗粒无收,一农民在田间发现在一堆老鼠洞旁的沙砾上有数株麦苗生长的十分健壮,于是悟出了沙石能够保墒的道理,砂田也随之应运而生,距今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

主要内容与形式 

砂田按砂石种类分为五种,即:井砂、洼砂、沟砂、河砂、岩砂;按铺砂薄厚程度分为两种,即大砂和小砂。大砂一般厚5寸—6寸,地表面砂石大如拳头,中层砂石大小如核桃,接土层则是细砂。大砂适合于山坡旱地铺压,工程量大,铺压费工耗力,但使用期较长,一般为三四十年,正如民谚所说:“苦父饱子,孙子饿死。”小砂砂层较薄,一般为3寸—4寸,与大砂比,使用期短,主要适应于点播瓜类、蔬菜、棉花;按能否灌溉又分为旱砂和水砂。旱砂田主要分布在离水源远或近岸高坡地,有效使用期30年左右。一般都是粗放耕种,广种薄收。水砂田主要分布在川水地区,砂粒较小,砂层薄,有效使用期一般为4—5年,作物栽培以蔬菜、瓜类为主,多为精耕细作,注重效益;按时效可分为新砂和老砂。砂石与土壤混合的为老砂。

相关的技术技艺及知识

铺压砂田,首先须平整和碾压荒土堆,俗称平滩。起作用是防止土块和沙砾混和,从而造成砂田板结,缩短砂田使用寿命。
砂田取砂其技术含量高,一般井砂或崖砂,取砂时,技术差一点者,容易发生井、崖塌陷,伤及人生安全者,时有发生,取砂的人在取砂时,一般人不敢涉猎其道。


上一篇:【传统戏剧】永登木偶戏(兰州市)

下一篇:【民间音乐】兰州民歌(兰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