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音乐】红古民间小调(兰州市)
2018-06-06 10:11
历史沿革
民间流传的歌谣小曲的根源,可以追溯得比较久远。据敦煌石室发现唐人写本,证实唐代己经流行《叹五更》、《十二时》等民间歌曲。唐代的曲子词,也是民间流传的。明清时期俗乐渐兴,从当时的流传的这些曲调内容可以看出,时行、传唱于街市、反映男女之情是这些俚巷之曲的主要特征。实际上是当时民间兴起的流行曲调。清人姚燮《今乐考证》“缘起”中“小曲”一条,转述了王群《野客丛书》中“五更转”的部分文字,“今小曲《闹五更》、《五更相思》之类,知由来已久”。姚燮以为清代的《闹五更》、《五更相思》,与宋代教坊“以五更演为五曲”的街市歌谣一脉相承,具有一定道理,因为虽然其曲调、唱词可能相异,但以“五更”起兴的形式应是传承一致的。姚燮所列举的《闹五更》、《五更相思》,清末民初仍在红古地区的民间广泛流传。
红古地区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聚居之地,多种宗教并存传播,多种文化撞击交融,具有丰厚的民族文化积淀。自明清时流传下来的民间小调,在本地语言音调与移民、及少数民族长期交流、融合积淀形成了其独有的特色。由于红古区地理位置较为特殊,是进青海的交通枢纽,周边各县,各民族长期杂居,婚姻往来频繁,丰富了红古的民间小调。综合多学科的研究成果,基本上可以判断,红古民间小调是明清以来民歌小调的兴起,以及少数民族的音乐的长期影响而形成的。当时,从中原来的移民带来了中原的曲调,又融入了河湟地区少数民族的曲调,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这些小调在红古广大农村中较为盛行。
演唱内容形式及特点
红古民间小调,是流传在兰州红古一带各种民歌小调的总称。传唱为主,流传至今的多为手抄本,在上世纪80年代初,红古区文化馆派出专人对红古地区民间小调进行搜集、整理,出版有《红古民间歌谣集》、《红古小调集》等书。可以分为劳动歌、民间仪式歌、历史传统歌、情歌、庙会社火歌等。主要内容以历史人物、教派各人、传颂社会主义为主,一般演唱时以二胡、笛子、扬琴、风琴伴奏为主。
1、 劳动歌
这类歌曲是过去传统的以农业耕作方式中,配合具体的劳动形式演唱的歌曲,一般没有乐器伴奏,形式以一人领唱,众人和之为主。这类歌曲主要有:夯歌、船等。
2、 生活歌
这类歌曲反映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为主,如:穷人歌、家务歌、十件宝等。
3、 情歌
这类歌曲数量最多,主要表达男女之间情感。这类歌曲调大多受河湟花儿的影响。如:《尕妹好比荷包儿》、《大眼睛》、《双双对对的牡丹花》、《出门的阿哥孽障大》《尕妹好比清清水》等
4、 民间仪式歌——“嘛呢”调
红古地区自古就是通往青藏的要冲。明时,这里亦成为西藏喇嘛教活佛往来于青海塔尔寺的途经之路,并在此地建“通京达布尔永宁寺”,历经各种变迁已易名为现在的张家寺。佛事活动中诵经调为众人所熟知;河湟花儿在在这里流传甚广,并于当地流传的汉族民歌小调相结合,逐渐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民间仪式歌曲,因为这种歌曲有特定的场合,一般是在本地村民家中丧事活动或是庙会活动进行,而且每句的开头或结尾都要唱“唵嘛呢吧呢吽”等音调,故称之为“嘛呢”调。这种歌曲与民俗活动联系在一起的,内容大多是说唱故事的歌曲,有警示、劝化人心的功用。如《茶碗经》、《十柱香》、《降香歌》、《点灯经》等。
代表曲目 《绣荷包》、《尕妹好比荷包儿》、《烧香经》、《点灯经》、《十重深恩》、《十柱香》、等。
乐器道具
1、乐器伴奏。红古小调可以清唱,也可以用乐器伴奏;有的是演唱者边唱边奏,也有的是演唱者演唱,多名乐手用乐器伴奏,伴奏乐器主要有二胡,笛子,高胡等。
2、红古小调主要是以口传心授为主,也有以部分保存下来的手抄的唱词本。
3、点灯仪式时,使用的器具有灯具。
传承状况
红古区民间小调流传范围较广,基本农村都有一二十人会唱,他们大都是由上辈口传。或者年长者言传身教得以延续,文字大都以手抄本形式出现。主要传唱人有薛生强、马秀芳、张秀兰、杨秀兰、杨晓梅等人。
相关活动
红古小调有以下几种传唱形式:
1、田间地头自娱自乐,一般是清唱,没有时间场合的限制。
2、春节社火表演中演唱的相关小调。
3、庙会、丧葬祭祀及民间家庭一些特定仪式时有一是个传唱。红古地方有自己信奉的神灵,因此也有相关的庙会活动,念嘛呢常常在这种活动中持续一整天。人们藉此表达心中美好的愿望,祈求能心想事成。
4、许愿、还愿。人们心中有什么愿望,可到庙中或在家中点灯、念嘛呢许愿,希望神灵能保佑实现愿望,或祈求平安、诸事如意。
5、家庭喜事。民间有添子添孙、升官发财等各种家庭喜事,也要点灯、念嘛呢,表达人们的喜悦及感激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