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俗沿革

位于大通河畔、地处甘青交接地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的连城镇,历史悠久,多民族文化交融,宗教气息浓厚,这里有一座形似屏风的高耸山峰叫石屏山,山上有石尕石达寺,是藏传佛教寺院,为甘青边境名寺之一。唐朝时,印度高僧班智达及500僧众,赴中原五台山时停留于此,在这里建立了佛教寺院。南宋理宗淳祐元年(1246年),西藏萨迦派教主萨班贡噶坚赞赴凉州与元阔端王进行凉州会盟途中,看到石屏山的自然景色可与五台山相媲美,就在山上创建了藏传佛教萨迦派之妙喜禅院,并派高僧讲经说法,弘扬藏传佛教。明代,西藏萨迦派活佛曲吉坚赞和格鲁派至尊鲁本桑木丹格两人来到此,受鲁土司及汉、藏施主供施,在此山五峰建文殊、释迦、菩贤、观音等佛殿。清代,西藏五、六、七世达赖均曾在此讲经说法,六世达赖还亲手植茶树一棵至今留存。石屏山殿宇错落,香火兴盛 ,藏传佛教大师长期住息讲经,弘扬了佛法,尤其连城鲁土司信奉藏传佛教,使这里的佛教活动自明初就十分兴盛,每年农历四月初八佛诞节,这里更是盛况空前,来自甘肃红古、天祝、永登及青海民和、乐都、互助、门源等地的汉、藏、土、蒙古等民族朝山拜佛,踏青赏春。妙因寺、雷坛、石屏山、东大寺等众多寺院、道观,使这里的宗教色彩更加浓郁。甘青两地多民族不仅有着共同的宗教信仰,还进行着广泛的文化交流和商贸交流。四月八这天石屏山上花儿漫漫悠扬,连城街上物品咸集,传统手艺,民间艺人汇集于此,真是民族民间文化聚集的盛会,其特有文化空间展示着共同宗教信仰下甘青民族的大融合与大团结。近年来,随着经济文化交流的增进,四月八佛诞节活动更加兴盛,每年有数万人涌来,初七、初八、初九这三天,连城特有的文化气息空前浓厚。

主要内容及形式

位于连城石屏山南麓,原名“却嘎林”(藏语,意为殊乐寺),以其附近山形似佛教圣地五台山,故亦名“小五台”。相传唐朝有印度高僧班智达500僧侣赴五台山途中曾在此地停留,并建议在此修庙。宋淳祐六年(公元1246年),萨迦派(花教)第四代祖师、《萨迦格言》的作者萨班•贡噶坚村应阔端(元太宗窝阔台次子)之邀赴凉州途中过此地,见山瑞气缭绕,便在此建寺,名叫“乔噶浪”(妙喜禅院),内塑贤巴佛和空行母神像。明永乐年间,在三世土司鲁贤大力赞助下,格鲁派大师鲁木桑丹又广为修建,在峰上建造起五台佛殿,南峰(二台)有三宝殿,内塑释迦牟尼及二弟子像,壁画为十八罗汉;中峰(三台)有弥勒佛殿,内塑弥勒佛像;西峰(四台)有普贤殿,内塑普贤菩萨等三像;北峰有观音殿,内塑南海观世音菩萨等五像;东峰(八台)有文殊殿,内塑文殊语狮佛主等五像,壁画五台山全景。鲁本大师圆寂后,由其转世大宝佛任法台,以后嘉赛佛到此地为庙宇举行了开光仪式。山前建有山门及金刚殿,殿内供宗喀巴及二大弟子像。上层塑有大师畏金刚及文殊师利菩萨,右塑六臂观音威慑像,左塑阎罗王法像。禅院西部修建有养性观音殿及送子观音殿,塑有护佑天母、养性观音、送子观音等像,壁画有大般苦母、殊胜母、普度母及白卒佛母等。殿外建有鲁本大师骨灰塔。在险峰上遍布着高低层叠、精巧玲珑的佛殿,殿内塑像、壁画,更是千姿百态,精美绝伦。蒋毓麟有七绝八首咏石尕石达寺,其中的《山麓》:“攀崖缘涧向山行,翻恨崎岖路不平。一到茂林深处好,忽闻岩畔有钟声。”《经堂》:“钟声隐约树林间,上下游人自往还。到此凡心应尽涤,低头洗虑上灵山。”和《又五台》“古柏苍松翠欲流,奇峰秀出敬亭秋。云山一览归襟袍,知是身居最上头。”让人耐味不绝。清代,五世达赖阿旺罗桑嘉措、六世达赖仓洋嘉措(化名阿旺曲扎尖措)、七世达赖图多建措、二世嘉木样居冕汪波以及黄教大师夏尔格登尖措、扎公曲吉多吉、普公尼麻让夏尔等曾在此修行,据传留下了极乐金刚洞、焕公洞、神仙洞、神仙桥等胜迹。每逢旧历四月八浴佛节,前来寺内观光朝拜者人山人海,商贩云集摆摊设点门庭若市,惜于1958年的宗教改革中,此寺被拆毁殆尽。1985年,当地有关单位倡议,发动各界人士捐款复修,现已建起经堂、观河楼、山神殿、一台阁、舍利塔、山门各一座。现在这里已成为苍松翠柏竞秀,殿宇亭台翼然,暮鼓晨钟,香烟缭绕,芬草鲜美,樵歌牧笛的古刹胜地,是连城旅游点的一个组成部分。每逢农历四月初八,朝拜者和游客可达数万人。
  明初起,连城鲁土司统治该地区,推崇藏传佛教,代代有子入寺当喇嘛。十五世土司鲁纪勋次子班智达佛生,在东大寺出家,圆寂后代代转世,俗称“三太爷”,现已传九世,仍在东大寺坐床。连城鲁土司推动了本地民众的宗教信仰。


上一篇:【传统技艺】榆中和平牡丹栽培技艺(兰州市)

下一篇:【传统戏剧】祁阳戏(邵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