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沿革

纸扎,俗称为“纸活”,它的流传年代十分久远。可以说在某些丧葬礼仪的活动中不可缺少,甚至应用尤为广泛、遍布民间。榆中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地方,在秦时大将蒙恬镇守此处,并设立榆中县以来,这里人居增多。尤其到了明肃王时榆中地区特别是在苑川丝绸古道一带兴起了以官家倡办的一年一度的“七月神会”,使大量的民俗活动在这里活跃了起来。因此,在民间的各种礼仪形式也十分丰富,特别是在丧葬礼仪方面,不论是官家还是百姓,都依古之儒家礼仪来操办。因此,据考南北纸扎这种特殊的民间工艺追根溯源,在19世纪中叶在这一地域特别盛行。这门传统工艺和当地殡葬礼仪密不可分,而且相联在一起,如祭葬所用的纸扎工艺品打路鬼仙堂神、牌亭鹤鹿、金童玉女、庭院堂屋、楼台山庄等这些纸扎工艺品在外部形式看,有着一种特殊的地域性,其造型十分独特,夸张变形有度,往往在某些局部起到了极其醒目的作用。它具有一种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有鲜明的地域特点和典型的审美思维活动的特征,也体现着几千年来儒家礼仪学说的道德规范。

工艺流程

一、 构扎骨架,在某些大的作品中,首先以木条棒作大支架然后在其上扎骨架,根据其造型总体及结构逐一安排长短、粗细、曲直的艾杆和竹杆,用山纸绳扎连其部位。
  二、 粘糊纸面,在骨架的基础上因所需大小面积、空间用各色纸粘于其部位,使基本的外观视觉效果凸显,并以各种剪纸、凿花等图案配贴期问。
  三、 描画重点,在其基本完整的外部形体上利用各种颜料作以点画描染,使其更加生动鲜艳,富有极强的装饰效果。

相关材料、工具

材料:木条、艾杆、竹杆、山纸、麻纸、五色纸、浆糊、胶、金箔纸。
  工具:曲剪(曲各种花样)、圆凿、扁凿、板凿、三角凿(凿各种图案)、花模(烫各种花)、刀、剪、锥、印花板。

产品用途

纸扎作品也可以说是产品,它主要用于民间殡葬礼仪活动的祭祀用,寄托着后辈对于亡者的哀思和怀念。同时,也在清明时祭祖的礼仪过程中大量使用。其次,还在大量的民间民俗活动中如社火中的各种灯具、彩船、竹马等。

行规、习俗

此项技艺操作工艺复杂,艺人们在扎制的过程中,以师带徒的形式进行,严格依照尺寸、色彩规格来做。一般情况是根据亡者的后辈的意愿要求来订做:

1、对于60岁以上的亡者的纸扎宜在色彩上反映出华丽、品类上要繁多。
  2、60岁以下者,宜使用色淡纸张多为宜,以显示其它的哀痛情状。3、在民俗活动的纸扎作品中要反映出喜悦、欢快之情,社火中的灯笼有俗语:“花样灯笼高高挂,明年收个好庄稼。”

传承状况

纸扎的制作技艺属家族式和师徒式的传承方式来延续,当今在南山地域从事此项技艺的工匠数十人之多,保存着传统的手工技艺形式,在家族式的传承上,由白氏一人白如何之女白爱兰延续着祖辈及南山众多纸扎一人的制作流程和产品造型模式,由原来的走“事主”的从艺方式现变异为开“作坊”来营生的形式,在榆中地区和当地有很大的知名度,因此,在人们生活中乃至殡葬礼仪上这类产品作为消费品,在市场上供不应求。


上一篇:【民俗】榆中汉族人生礼仪(兰州市)

下一篇:【传统技艺】兰州秦腔耿家脸谱(兰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