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沿革

据调查,清代末期(公元1881年),兰州市榆中县城关镇李宗盛,在新疆、内蒙古等地学艺技成,返家建立小型皮輓具作坊,制作车马輓具。因其制品十分精良。三年后,声名大躁,成为城关地区最有影响的皮匠。
  民国中期(1929年),其子李清华从文学艺。三年艺成(1932年),因其聪明好学,善于钻研,制作的车马輓具在继承父辈技艺的基础上,加工、用料、式样更为精细、耐用、好看。倍受乡人的青睐,为民国、建国初期榆中地区名匠。这一时期,从艺者还有其堂弟李清云、李清杰,徒弟魏振海,亦身手不凡,赢得用户的高度称赞。
  这一时期,李氏车马皮輓具销售地区,已由榆中城关地区外延至三角城、清水驿、甘草店、小康营、马坡、上庄、连搭等地,其影响逐渐扩大。
  建国以后(1952年),榆中县皮革厂成立,李氏皮作坊和李氏三兄弟魏振海等人一起并入榆中皮革厂,成为县皮革厂的第一代优秀皮匠,产品销售由私营变为国营,由全县各供销合作社负责销售,产品亦由农耕皮具、车马皮輓具扩大到各类皮鼓、衣帽、鞋等系列产品。
  改革开放后(1978年),农业机械化加速增长,因社会需求量急剧下降,加之价格偏高,经营方式单一,皮革厂破产关闭。一些零星农耕皮具和车马皮輓具又恢复成家庭式小作坊生产方式。因经济效益低下,日前从事手工皮制作的人数剧减。当前只剩城关镇北关村李氏第三代传人李希山、魏延新二人。其传承地域也仅限于榆中县城关镇一带。

工艺流程

李氏皮具、鼓具、皮輓具生产历史悠久,是典型的传统手工技艺,以当地黄牛皮、猪皮为主要原料,经泡皮、熟皮、硝皮、刮毛、除肉、入油、裁皮料、制作成品等20多道工序。主要有:
  一、皮料制作工序:
选皮、浸泡、灰皮、除毛、入硝、除硝、刮肉、入油、裁料、制成皮料待用。
  二、填辅料制作工序
选干净、纤维长麦草、白布、麻片、综、麻绳等填辅料待用。
  三、制成品
  1、根据牲口大小、用拥脖木楦(大、中、小)用麦草扎成型,外裹以白布,麻片,用综片贴裹,成型后,再上皮面为成品(皮料五分之三)即成。
  2、用入好油的牛皮、羊皮或狗皮,根据拢头、岔子、引绳、驮架、肚带、拥脖、鞭皮、抽弓、吵子、鞍子、等不同用料,裁成块(或方或圆)、条、丝等逐一挽制、钉制。

相关材料、工具

制作皮具、鼓具、车马皮輓具的主要设施和器具。
  1、制作皮料:选择上好黄牛皮、驴皮、羊皮、狗皮待用。
  2、设施:水池、水缸、水桶、大铁锅、大架、木绷架、锅灶台、刮肉架、合绳车。
  3、工具:木楦头(大、中、小)、铲皮器、铁环锥(一套九枚)、钢针(共同型皮针、半月型草针、布针各一)、铁搓条、大木锤、绳瓜子、量皮尺、滚皮棒、除皮圆刀(大、中、小)、弯刀、直刀、长推肉刀(二把)、铁锤、剪刀(大、小各一)。
  4、拢头、拥脖、引绳、拉绳、肚带、裹绳、皮鞭、各种鼓品、鞍子、驮架。

产品用途

1、历史价值:从农耕文化产生以来,皮具、皮輓具就已经生产。其历史可用悠久一词来表述,李氏皮具虽在清代术方传入榆中,也已有150年的历史。由于其制作精良,经久耐用,操作方便,为农耕业、运输业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2、文化价值:李氏皮具是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农耕文化和运输文化中所创造的实用和外观高度统一手工制品,是生产、生活中不可豁缺的手工艺品。
  3、工艺价值:李氏皮具有和其他皮具同等的使用价值,而且具备和其他皮具不同的外观特点和制作绝技,巧妙把产品和兽医巧妙的溶为一体,是李氏传人的智慧和创研的结晶。
  4、经济价值:李氏皮具日前随着农业机械化程度不断加大,使用范围同渐减少,但由于周边山区面积巨大,道路陡峭,仍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行规、习俗

根据兽医书上所标示的牲口穴位、制热点,巧妙利用,所制产品即较便耐用,又巧好看,创造了自己的品牌。

传承状况

李氏皮、鼓、车马皮輓具在榆中兴起,据调查,清光绪年问,由民间转达乡艺人带领李宗盛赴青海、新疆、内蒙古等地转乡学艺,公元1884年技成回乡,建造李氏皮作坊,正式在榆中县城关镇北关从业。从艺者其子李清华、侄子李清云、李清杰、徒弟魏振海等人。此期间,上述四人中,李清云、魏振海聪明好学,在继承师傅技艺的基础,改革工艺,解放后(1953年),公私合营,李氏作坊并入榆中皮革厂成立,上述四人入县皮革厂工作。
  改革开放后(1979年),皮革厂停产关闭。四人回村又继续家庭式小型作坊生产。李清云传其子李希山。魏振海传其子魏延新。二人为第三代传人。另外二人己无传人。
  目前,李希山、魏延新仍从事制作,魏延新更为突出,但在本地生产,还延伸平凉、庄浪、静宁一带。


上一篇:【传统戏剧】东路花鼓(邵阳市)

下一篇:【传统戏剧】瑶族傩戏(邵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