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戏剧】东路花鼓(邵阳市)
2018-06-06 09:45
东路花鼓戏是一种湖北黄冈传统戏曲剧种。早期名曰迓戏,俗称哦呵腔,后称东腔,也称东路子花鼓戏(今湖北楚剧前身为“西路子花鼓戏”,以麻城举水为界,东路戏流行于举水以东,西路戏流行于举水西),1958年定名为“东路子花鼓戏”,1974年更名为“东路花鼓戏”。是楚剧的姊妹剧种。
东路花鼓戏是在当地传统民歌小调演变成的“哦呵腔”的基础上形成,并吸收了清戏
的声腔和剧目。唱腔有正腔、二高腔、二行、叹腔和小调等。解放后成立了专业剧团。演唱配上弦乐伴奏,又保留了人声帮腔,有一定特色。
从麻城、红安、罗田、蕲春、鄂城等县县志记载及艺人分布情况来看,东路花鼓戏曾是流行于鄂、豫、皖三省十余县的一个较有影响的地方戏曲剧种。已被国家和湖北省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东路花鼓戏起源于鄂东,形成于鄂东的麻城、罗田、红安、浠水、黄冈一带,位于大别山南麓。远在宋代鄂东的民歌就非常丰富,是农人自娱自乐唯一的最普遍的形式。以后又出现了除民歌以外的多种民间表演艺术,
如渔鼓、采莲船、推王灯、踩高跷、皮影戏、被褡戏(布袋木偶)等,上述传统民间表演艺术,大都由一人领唱,众人帮和,锣鼓伴奏,于是就编织故事,唱起小调,演唱于村头巷尾,每逢喜庆佳节,迎神赛会,上述活动便成为民众不可缺少的自娱自乐活动。到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左右,上述民间表演艺术得到进一步发展,于是搭起草台,购置水粉,借用乡间新妇衣物,粉饰不同人物角色,进行演唱,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地方剧种——东路花鼓戏。
早期的东路花鼓戏班子多为村内的自乐班和时聚时散的季节性班社。至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东路花鼓戏广为流传,影响甚大,职业和半职业剧团日益增多,仅麻城知名班社就有“盛家园班子”、“桂花亭班子”、“尉家咀班子”、“骆驼坳班子”、“袁家河班子”、“班竹园班子”,并造就了一批民间艺人,其中著名艺人有戴桂亭(红安县人)、潘凤仙(罗田县人)、熊德清、邹鑫、刘玉清(均为麻城人)等。民谚云;“吃鸡要吃鸡胯子,看戏要看戴傻子(戴桂亭绰号)”、“不管有米无米,看戏要看秋瘌痢(熊德清绰号)”、“管他割谷不割谷,要看邹鑫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