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中是甘肃省兰州市的近郊区,因秦始皇时“树榆为塞”而得名。境内兴隆山和马啣山是旅游也避暑胜地。马啣山原名马寒山,以“山有野马数群,土人围之,马皆化为石”的故事是之,后曾改名马衔山。“啣”字同“衔”,史志称马啣山。
  榆中远古时就有羌、戎等族居住,可以说处于远古北方文化圈的中心辐射地带,加之榆中马啣山一带地处偏远山区,信息闭塞,交通不发达,这使得马啣山在一定程度上比其它地方更好的保留了古时社火风俗习惯。相传汉武帝西巡来过马啣山。在明朝时,朱元璋为“控要害,以分制海内”,榆中是其第十四子肃庄王之封地,将马啣山赐为牧马草场。至清代这里仍旧是榆中唯一一处牧区。独特的自然条件、悠久的历史和人文环境为榆中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马啣山原生态秧歌就是流传在这样一个相对封闭,“现代文明”尚未深入的生态环境中,从而保存了其古朴而独特的风格。
  秧歌大概产生于宋代,原为北宋的军中歌舞。清祁韵士辑《西陲要略》卷四记新疆方言:“呼妇人为鸯哥。” 据此,可以肯定地说系维语对女性的称谓。而且,这女性,主要当指少女,以“姎哥”为主要角色的西域歌舞,宋时,在中西部甘肃陕西一带,与带有驱傩因子的汉族的元宵社火结合而成为秧歌。流行于各地的秧歌,均与远古乡人沿门逐疫活动有血缘关系。这种轨迹,至今仍在流行的北方秧歌中仍不难找到。马啣山秧歌就保留有最原始的例证。
  马啣山原生态秧歌唱词内容丰富,曲调优美动听。唱词中既有生活歌谣、民间流传的故事,也有人们即时、即兴创作的,还有农事、历史相关内容的。这些内容包括先知告诫、民间故事、地方传说、即兴说人说景等等,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地人们的生活情趣和审美感受。演唱的曲目主要有《鸦片烟》、《十劝人心》、《姐儿怀胎》、《孟姜女哭长城》、《织手巾》《绣荷包》、《倒板江》、《出闺花》等50多首。其中有《鸦片烟》的歌词唱到:“清         朝家十三省,种植鸦片成了风,吃坏了多少好少年,吃倒了多少有钱汉。”
  马啣山原生态秧歌一般由20—60人表演。前有春官、衙役。姑娘队和窑婆队,均由20岁左右的男青年装扮。姑娘头戴假发套,吊一个独辫,身穿红绸袄,黑马夹,腰系彩裙,足穿绣鞋,左手持彩灯,右手持舞扇。妖婆身穿大花袄,系围裙,灯笼裤,左臂挽一个柳条筐篮,右手持棒捶。古代的榆中地区,因战争频仍,民众强健尚武。表演马啣山秧歌中角色都由青年男性扮演,不能不认为是一种古老习俗的沿袭。
  秧歌表演是随着太平鼓的节奏起舞,十字步、撒金钱、鸽子翻身。边走边唱,边唱边舞,以唱为主,唱舞结合。在表演时,主要分为“过街” 和“跑场”两部分。“过街”就是在行进中表演,是舞队在行进或进入场地前的舞蹈;“跑场”跑出一个相对固定的场子来进行各种形式的表演,是演出的高潮部分,场子借鉴或模拟古代战阵、仪仗队、生产活动、生活用品、吉祥图案及动植物形象等,动作轻巧沉稳,柔美大方。
  马啣山原生态秧歌的道具大多为劳动工具和日常生活用品,如棒槌、烟袋、扇子、手帕等,充分体现了马啣山原生态秧歌来自于平民百姓,是群众自娱性较强的一种舞蹈艺术。伴奏以筒子鼓和胡琴、秦琴、笛子等民乐为主,舞蹈无固定情节,以抒情见长。
  马啣山一带是以典型农牧结合的地区,其原生态秧歌是这种文化类型的典型代表,也是本地区现存文化传统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多元一体中华传统文化的宝贵财富。丰富多样的内容,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有密切关系,它用独特的形式来反映人们的生活习俗和精神风貌。它曲调优美,歌词感人。它是集群众性,广泛性,多样性、趣味性、知识性与一体的综合文化遗产,成为我们研究当地历史文化的一面镜子。它的挖掘与保护,将是我市非遗产文化项目的重要举措。

上一篇:【传统音乐】七星锣鼓(邵阳市)

下一篇:【传统音乐】吹木叶(邵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