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官神”是一种在榆中颇负盛名的文化仪式,传说始于明朝。
现在,这一当地参与人数最多、涉及地域最广的民间文化活动已成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玩神”是榆中当地老百姓对“七月官神”的俗称。“七月官神又称为秋报神会,是一项活动范围横贯榆中境内的民间文化活动。时间固定在每年七月份,这时正是夏收结束、秋收在望的农闲时节,从七月初十至八月初十,由‘师功’穿百家衣,执羊皮鼓、钺斧在神庙间来往表演舞蹈念经,有曳神、鞑靼神等多种形式,夜间向神像祷告。活动期间,唱兰州鼓子、榆中小曲子,表演杂耍、皮影戏、秧歌、秦腔等。八抬大轿抬着‘白马爷’、‘八蜡爷’从东到西,由南向北,接送相连,规模盛大。” 
  八抬大轿抬着的“白马爷”和“八蜡爷”在当地是有说法的。传说古时候在榆中一个叫巴什沟的地方有一天突然出现了一匹白马,四邻八乡老百姓日子从此过得很太平。就这样,这匹神马被百姓们奉为白马天子来供奉。在民间信仰中,七月官神中的白马爷其实就是老百姓信奉的“地方神”。至于“八蜡爷”,有传说是一种专门吃害虫的神鸟,也有传说是一种管农作物害虫的神。“很显然,‘两位爷’身上寄托着老百姓的美好愿望——国泰民安、风调雨顺。” 
  按照仪式,从上一个村里接来“两位爷”,行一番仪式之后,会供奉于寺庙。金家崖村建于光绪二年的三圣庙就是供奉“两位爷”的庙堂。三圣庙里有一个建于光绪十二年的古戏楼,这个歇山式建筑的古戏楼也是现存于陇中地区的文化价值最高的戏楼之一。这里上演的一幕幕就是一个乡村民俗文化的演变过程……
  七月官神的传说由来和明肃王有关。
  传说,明肃王朱楧为防备明成祖朱棣削弱自己的势力,在榆中苑川河畔以民间宗教活动为掩护,进行练兵习武,七月官神由此发展演变而来。苑川民俗文化研究会会长王希光说,朱元璋的第四子燕王朱棣夺权称帝后,当时许多藩王不服,肃王朱楧也怕削弱自己的势力,即组织护卫军,在苑川河下游的教场湾操戈练兵,扩展实力,以为防范。就肃王练兵一事,有人向朝廷派来的宦官告密,随后肃王部下也探知告密之事。于是经过精心策划,把操练演习改头换面,让兵将化装成农民,又发动一些农民参与其中,说成是老百姓在夏收之后,为报答神恩保佑、国泰民安而搞的庆丰收活动。派来的宦官实地察看,轿子里抬的是白马天子、八蜡田祖二位尊神,兵器也是木制的道具;“玩神”中的火神表演则更像实战,确实跟操戈练武差不多。后来给派来的宦官暗中送了银钱,宦官回京向朝廷禀报,否定了肃王练兵之事,使苑川百姓避免了一场血光之灾。为了不使朝廷怀疑,以后每年农历七月都玩官神,加上苑川土地肥沃,旱涝保收,这也就使七月官神流传了下来。这样的民间传说,或多或少是缘于肃王在甘肃的影响力。具体就榆中而言,无疑因为“小十三陵”肃王墓在此地的缘故。
  “七月官神”由民俗会牵头,村民自发组织安排的。在苑川河流域方圆十多公里,玩神已经像树扎根一样扎到人心里去了。它是乡民们的一种信仰,代表国泰民安,风调雨顺的祈愿。生于金崖镇的金吉泰曾感慨到“再也找不到过去像过年一样重大的七月官神了”,王希光也心有戚戚焉,“现在即使作为非遗名录,它恢复得也不是很好,缺失了很多原汁原味的东西。”在断了50多年后,像七月官神这样一种文化仪式想要在短短几年里恢复原貌,客观上也是不可能的。金吉泰一直都很怀念以往玩神仪式中的一个环节——秉烛。仪式中“师功”身穿长衫、头戴小帽,各执羊皮鼓在殿台排列两行。如此四方拜毕之后,“师功”们由“掌鼓”领头,以问答形式唱述人类发展的历史以及远古明君、良将昏王、佞臣的一些作为,配以锣鼓节奏,饶有情味。夜深人静的时候,锣鼓之声响彻山野,多少人就是伴随着这样的声音入眠的……
  这一两年,作为老一代的文化工作者,金吉泰、王希光都写了不少小戏小品,他们觉得乡村文化也要走一走其他的路了。他们都怀有一个共同的愿望,就是尽可能恢复“七月官神”的文化精髓,时代不同了,七月官神这一民俗节庆活动自然会有新的变化,会增添新的内容。但只有在恢复的过程中和条件下,在人民群众的创造精神中,富有魅力的传统文化精髓才能留下了,新的东西也会融入进去,为古老的传统文化节日注入新的血液,焕发新的生机。当然,七月官神的恢复和发展离不开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当地政府在促进本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整体框架中进行谋划,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和价值。

上一篇:【传统音乐】瑶家山歌(邵阳市)

下一篇:【传统音乐】七星锣鼓(邵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