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音锣鼓于2014年7月经邵阳市人民政府公布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该项目主要分布在隆回县六都寨、七江、司门前、金石桥、小沙江等北部乡镇。

八音锣鼓最活跃的地方在隆回县西北部的司门前镇。司门前镇八音锣鼓又叫“锣鼓牌子”、“八人锣鼓”或“八台锣鼓”。八音锣鼓是由战鼓(一般发“嘟”、“不”、“冬”、“打”等音)、大锣(有轻重五音之分)、小锣(发“斗”音)、大钹(发“材”)、小镲(发“材”音)、碗锣(发“台”音)和两只唢呐(七个调可以随时转换吹)等八件乐器所组成的,故而给它取了一个很形象的名字—八音锣鼓,因分别由八个人敲、击、吹打,又称“八人锣鼓”。

八音锣鼓属传统的打击乐,它是人们婚丧、喜庆、集会、游行必不可少的一种娱乐方式,曾在50年代作为一种劳动鼓劲号子,是优秀的人类精神文化遗产。八音锣鼓吹打的曲牌繁多,有《七星牌》、《十杯酒》、《阳雀啼》、《合舌句》等上千个曲牌,演奏时情趣欢快,气氛热烈,地方色彩浓郁。吹打的调式是根据曲牌的调式而定,吹打时,每个人配合十分默契,首先由鼓开始起点,打鼓的也叫“上手”,鼓声一响,锣钹(“中场”)就跟着击打,一首曲牌接近尾声时,也是鼓声先停,当地叫“扎板”,其他乐器也就随之停下。根据不同的场合,吹打的曲牌也有所变化,《迎风曲》是白喜事中必选的曲目。

八音锣鼓起源于古代祭祀音乐,经过后人不断的加工提炼,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它以唢呐吹奏为主,吹打并妙,其音质铿锵有力,明朗宏亮,婉转悠扬,十分动听,让人有一种优美旋律的享受,成为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艺术而深深扎根于民间音乐沃土之中,并始终发挥着它无可替代的社会精神效应。

司门前八音锣鼓产生于劳动,和爱情、祭祀、战争密切相关,它经历了汉唐时代发展期,宋元以后繁盛期,定型于晚清时期,特别汉代,朝廷正式设立“乐府”,其任务是收集编纂各地民间音乐、整理改编与创作音乐、进行演唱及演奏。八音锣鼓牌子的记谱,源于宋代以来定型的“工尺谱”。有出场锣、挂牌锣、洗马锣、吊场锣、盾牌锣、摇板锣、坐白锣、大课子锣、大小起板锣、大小击头、大小挑头、风点头、小连头、四边阵、半边四边阵、三炮擂、煞四门等。其演奏按场合可分为“开场锣鼓”(分文开台、武开台):锣鼓经主要有《三爆火》、《急急风》、《张飞洗马》、《五色开台》、《十八锤锣》等,加进唢呐则有《大开门》、《小开门》、《将军令》、《水龙吟》等传统曲牌;而“长行牌子”,却是走在路上的演奏。以打击乐为主,加进唢呐演奏。还有祭奠仪式和“唱板凳戏”时演奏的“大乐”、“小乐”和花鼓戏锣鼓牌子。

八音锣鼓的具体构成方式,分喜事、白事、祭祀、祈雨、求神、祭祖等具体种类,各种具体构成对应各自的需要。

喜事乐队一般为——镶黄边队旗2面,大钹,大锣,碗锣,手鼓,小钹2付,18CM 云锣2面( 也成闹锣) ,14CM 抛锣2面,唢呐2支,共计14人。如果是本家本姓办喜事,则需再加2面族旗,共计16人。喜事中的八音锣鼓乐队只分同族与外族,其他一样没有变化,梅山的喜事包括——结婚、贺寿、建房、迁居、打三周( 生子、满月酒) 、春节拜年、登科中举( 现用于升学) 、升迁( 升官) 、庆典等。

白事乐队一般为——镶白边队旗2面,大钹,大锣,碗锣,手鼓,小钹2付,18CM 云锣2面( 也成闹锣) ,14CM 抛锣2面,唢呐2支,共计14人。如果是本家本姓办喜事,则需再加22面族旗,共计16人。如果祭祀需要则还可以二胡2把,笛子2支,祭祀的时候由四个旗手代替乐队中的人,组成小乐乐队。

梅山祭祀仪式中,白事一般是先丧歌后道场再祭祀的习惯,梅山道场中的打大锣手一般都是本家乐队里的人,打道场锣在梅山是句幽默用语叫“鬼打锣” ,道士一般不带打锣人员的,所以,大姓聚居的村寨,在祠堂里由族长教给族人中机灵胆大的后生来打。

祈雨、求神、祭祖乐队可以黄百旗各打一面,也可以只打黄边旗、族旗,不带二胡和笛子,但沿途过山、河、庙、坎、院子、村寨、街道等都不能停锣鼓,过河时还要吹奏唢呐。


上一篇:【传统技艺】榆中古建筑模型制作技艺(兰州市)

下一篇:【民间舞蹈】新编西固军傩舞(兰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