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永登中堡何家营滚灯(兰州市)
2018-06-06 09:27
历史沿革
何家营滚灯表演是传统社火中的一个表演项目,从何时传入,无从可考,但据有关传承人和《永登社火》一书记载,大约在北宋年间传入。北宋时这里是重要军事要点,中原移民多聚于此,可能将滚灯表演传来,滚灯最初应该是行军中的指路灯,经艺人加工,形成防风滚灯美观的效果,在行军操练中演化成各种阵法,形成军队排练、观赏、祈求胜利、鼓舞将士的一种表演剧目,明、清时期一至延续。据何家营村传承人讲,该社火队在清末是县城北门外最有影响的一支。因永登地处丝路咽喉,是军事重镇,因此滚灯表演的军事理念比较重。该社火队滚灯解放后,八十年代再度兴起,多次在全县社火调演中获奖。1993年《人民日报》发表过该村滚灯项目专题报道,2000年中央电视台《东西南北》栏目组进行过专题拍摄。
表演内容、形式及特点
滚灯就是滚动的灯,由灯笼和灯柄组成,灯笼里外两层,为圆形,外层转动,内层固定,灯笼由柄端连接,灯笼外层用白纸或簿纱裱糊,贴上剪纸及其他图案,表演者由柄举灯,轻轻一碰地面灯笼便转动起来,烛光放射出五彩光亮。何家营滚灯据传自北宋传入,一直流传至今,表演盏数有36盏,寓意36天罡,72盏,寓意72地煞,一般数量根据表演剧目而定,表演时表演者身着古代武装服,扮剧中历史人物,表演时按一定的阵图分摆阵、巡阵、撤阵三个阶段,布局严密,节奏紧凑。表演的剧目有《八卦阵》、《龙门阵》、《八门金锁阵》、《一字长蛇阵》、《黄河阵》、《封神》等,多为军事阵法,剧中人物从元帅至将校、兵卒,各色扮相齐全,剧目表演依场地、方向而不同。第一天随社火队从本村财神庙出发,进行降香,扮演代表皇上亲自降香的角色,有《法门寺降香》、《五台山降香》,第二天为正日,主要为摆阵营表演,在本村及附近村社表演,向北则摆《罗通扫北》,东则《薛仁贵征东》,向西则《杨满堂征西》等,阵法主要反映东周列国《封神》及隋唐、宋夏历史故事。主要反映西部地区有关的杨家将、薛仁贵征西等与本地有关联系的历史题材,表演中摆阵、巡阵、撤阵,行云流水,变化自如,奇妙无穷,演绎着古代兵法的博大与深奥。在雄猛的硬狮子舞的带领下,在太府灯的灿烂衬托中,在别具一格的太平鼓表演中,把滚灯表演映衬得更加奇妙。夜间,滚灯点燃,流萤舞动,在夜光下,行进在乡村小道,还是麦场摆阵,灿烂夺目,美妙无穷。
伴奏的有大鼓、锣、钹、唢呐,唢呐高亢嘹亮,太平鼓声震山野,把滚灯这一独具的表演项目演绎得出神入化,让人为之动容。
道具、服饰
大鼓,直径达1.2米。滚灯108盏,剪纸及其他图案30幅。历史故事人物服装150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