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技艺】坛下乡铜锣传统制作技艺(湖南省)
2018-06-04 16:46
耒阳坛下乡手工金属制品加工制作发端于三国时期,延续了一千七百多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进入鼎盛期。
坛下乡从明朝以来盛产金、银、铜矿,在坛下乡的湾阳村沿舂陵河一带有很多“龙眼”池塘,堆集有大量砂石,便是以前挖矿遗留下来的。而在湾阳村沿舂陵江畔有销售和打制铜制品一条街。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坛下老圩场有一半的商户专门以销售和打制手工金属制品为主。从事铜制品销售和打制的人员,约有两千余人。其影响力和销售额长时期领先于当时的邵阳小五金市场,也远超淅江义乌小商品市场。随着现代工业对传统手工作坊的侵袭,到八十年代末期,手工金属制品从过去的铜锁、铜壶、铜勺、铜碗、铜筷子,独留下主打产品铜锣,坛下小五金市场随之退出历史舞台。
铜锣是一种以铜为材质,掺和一些特殊元素加工制造的一种中国传统乐器,广泛应用于戏曲音乐、宗教活动、军事战争中。我国古代行军打仗中所谓的鸣金收兵,官员出行中的鸣锣开道,戏曲演出中的锣钹喧天,均是指敲打铜锣等一类乐器。
坛下乡各村子如今还散布有数个铜锣制造厂家,铜锣的生产过程除借助于一些自制的机加工具外,基本以手工为主,铜锣打制工匠约有一到两百人,主要以家庭作坊式的方式,生产的铜锣以自街串户或进入大城市的专门乐器行进行销售。几乎引领长江以南,销售的铜锣占有中国一半市场。其中单以坛下冬元铜锣厂为主,通过在衡阳、长沙、武汉、南京、合肥、南昌、兰州、石家庄、贵阳等地设立分销点,以批发和零售的销售方式,年产和销售各型铜锣二万余面。
铜锣生产是一门古老技艺,工序复杂,工艺要求高,劳动强度大,很多工序,如淬火、锻打、定音等,完全依靠工匠的经验和技术积累,非一日一夕可以达成。
铜锣具体发明于何时,由何人发明,目前已无考证。我国古代从商周时代既有铜的冶炼技术,编钟即是以铜为材质而制造的一种乐器。铜锣由编钟演化而来,虽无确切的历史文献资料加以佐证,但两者源于一流,则基本可以作此推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