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音乐】灯塔二人转(辽阳市)
2018-05-30 16:36
二人转诞生于清嘉庆年间,旧名“蹦蹦”。流传发展至今,已有二百多年历史。是在东北大秧歌,东北民歌的基础上,吸收借鉴冀东莲花落、凤阳歌、什不闲等艺术形式而形成发展起来的。清光绪年间就已达到相当高的成就,并且流传甚广。建国后60年来,二人转在党的文艺方针指引下,得到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在民间蓬勃发展。并且促进了我国戏曲小品的繁荣与民展。
灯塔二人转是灯塔历史、文化、民风的产物。这里的人们在与大自然的搏击和融合中,在农牧、狩猎、边戎等生活中,陶冶了粗犷豪放、刚健质朴的特有性情和奔放热烈、大红大绿、大悲大喜的审美性格,这正是灯塔二人转形成的内在基础。灯塔二人转属于板牌混唱体,分为十六主调。即:胡、牌、文、武、抱、红、糜、四、翻、靠。主调各俱特色。唱腔有四种节拍,十六字板,即:黑、红、抢、垛、顿、留、锁、撤、抻、掏、连、闪、撞、叫、飞、过。表演形式主要有:单出头、二人转、拉场戏、坐唱等。
灯塔二人转的代表性传承人王殿利至今已从艺三十多年,王殿利的师爷蔡兴周在解放前就是一名二人转演员,曾经给中央领导演出过;王殿利的师傅孙庭阁唱遍东北各地,解放初期曾担任辽宁省曲艺团团长,在当时颇具名气。王殿利是孙庭阁的关门弟子,师傅因其品行好,肯吃苦,抬爱有加。因此,王殿利除了自身功夫扎实,对二人转的要领也有独到的领悟,传情传神,扭浪得道。目前,在灯塔设有王殿利艺术培训中心,近八年为培训传承二人转自费投资,包括房租金,演出用车,演出服装、道具,排练用的把杆、音响等投资大约在三十多万元。王殿利在地方二人转的传承与创新方面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灯塔二人转的传承与发展表面看来蓬勃生机,但是由于唱部分观众缘少,尤其老段子时间又长又要唱功,因此老段子面临失传的危机,亟待抢救和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