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舞蹈】东岭舞狮(金华市)
2018-05-30 14:04
独具一格的杭坪镇东岭舞狮,是一种拉线牵动机关的舞狮形式。其规模庞大,表现独特,在浦江享有盛名。
相传,舞狮起源于汉章帝刘烜时(公元76年)。当时西域大月氏国向汉朝进贡了一头金毛狮子,使者扬言朝野,若有人能驯服此狮,便继续向汉朝进贡。大月氏使者走后,汉章帝选了三人驯狮,均未成功。后来,金毛狮子狂性发作,被宫人乱棍打死,宫人为逃避汉章帝刘烜降罪,将狮皮剥下,由宫人兄弟俩装扮成金马狮子,一人逗引起舞,此举不但骗过了大月氏使臣,连汉章帝刘烜也信以为真。此事后来传出汉宫,老百姓认为舞狮子是为国争光,吉祥的象征。于是仿造狮子,表演狮子舞。舞狮从此风靡流行。
唐代以后,舞狮子在民间广泛流传。到了宋代,《东京梦录》记载说,有的寺庙,在节日开狮子会,僧人坐在狮子上做法事、讲经,以招徕游人。到了明代,明人张岱在《陶庵梦忆》中,介绍了浙江灯节时,大街小巷,锣鼓声声,处处有人围簇观看舞狮子的盛况。到了清朝同治年间,东岭舞狮子以花会的形式,在当地九龙庵观音娘娘祭拜日及农历十月二十五日村传统节日时表演。
狮子体型威武,被誉为百兽之王。民间把它当成威武勇猛与吉祥的象征,并希望用狮子威武勇猛的形象驱魔赶邪。我县历来以农为本,配合节气变更与农事生活,各种节日或迎神庆典应运而生。在这些节庆中,人们为了祈求生活安宁,以神或瑞兽来驱鬼娱神。这种形式便渐渐具有民间娱乐的意义。随着人们对狮子的喜爱,就不满足于立门墩、屋檐、石栏、印章、年画上静止的狮子艺术形象,他们要让狮子活起来,于是他们便创造了模拟狮子行为的舞蹈,再加以改进和发展,成为一门独特的艺术。
东岭舞狮历经150余年的发展,各个时期都曾出现许多制作舞狮高手。1996年该村村民陈隆善,在村两委会及上级文化部门的支持下,用竹篾及各色纸,扎制了2只大狮子和18只小狮子,每只大狮子长1.5米,高0.7米。小狮子长0.5米,高0.3米。现有2个狮架,各由4位姑娘抬着操作的雌雄巨狮各一只。每个狮架高2.8米,长3.6米,宽1.2米,全是由杉木做成的,油漆成红色。每个大狮子由3人牵线表演(2根脚线,2根口线,3根头线,1根球线)。18位姑娘举着18只形态各异的小彩狮,一只手举狮子另一只手拉线表演动作。1999年又进一步改进。在一个舞狮架上安装了一只大狮子,4只小狮子。除大狮子按原先表演外,4只小狮子也可以上下游动跳跃。
东岭舞狮适合于广场表演和踩街表演,也适合于厅堂表演。舞狮队由2只大狮子和18只小狮子及旗伞、铳等仪仗队组成。表演时前有铳队、龙虎大旗、长旗、蜈蚣旗、彩旗,锣队开道,狮队紧随其后,边走边舞,最后什锦班压阵助势。群狮飞舞时,鞭炮声、锣鼓声震天动地,什锦班用锣鼓指挥(什锦班敲专门的“狮子头场”锣鼓),穿插走阵的群狮气势雄壮,尤其是单狮表演,时而威武勇猛、雄壮威风;时而嬉戏欢乐、幽默诙谐。“双狮抢球”表演活泼可爱、顽皮形象。“戏球”表演的闪、扑、挪、腾、滚或滑稽逗引人们的各种动作令人眼花缭乱。奇异的狮子抖毛、舔毛、挖耳、伸腰、打滚、打舒张等动作细腻、逼真、形象,憨态可掬,演得真是惟妙惟肖,让人们笑声连连,赞不绝口。18只小狮子伴随大狮子表演“双开门”、“剪刀箍”等阵式,表演慢时体态轻盈、舞姿优美;表演急时如猛狮下山、锐不可当。
传说狮子是文殊菩萨的坐骑,狮子在老百姓心目中为瑞兽,象征着吉祥如意。因此在舞狮活动中寄托着消灾除害、求吉纳福的美好意愿,它代表欢乐、代表幸福、代表人们心中的祝福,给节日增添了不少的气氛,但同时也有不少禁忌,旧时,如果不小心犯了禁忌,轻者被赶出门,重者惹上是非。
舞狮禁见神不拜:旧时,每村每屋都有守护神,是每村每屋的精神支柱,舞狮队经过神坛,一定要参拜,否则视为不懂礼节,村中乡人也不会出钱请舞狮队。
舞狮禁从新屋表演:传统民俗中,不到祖屋先舞狮者,其后裔新屋,不能请其舞狮。
舞狮队员禁与女子相对而坐:传统民俗中,舞狮队员严禁与看舞狮的女子相对而坐,如果相对而坐,会视为轻佻,而遭冷落。
禁打乱鼓:传统打鼓,分快锣、慢锣、狮锣和龙锣,如果乱打一通,视为不尊重本家,而受到驱逐。
参神严禁吹灭神前的蜡烛:神前每一根蜡烛或灯盏代表一位新丁,灯火愈旺,代表新丁愈兴,如果不小心吹灭了灯火,轻则赔礼,重则被赶出门。
吃斋过后,所有狮子应对本家拱三下狮头,以示尊重,亦表示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