响叉,又称“飞叉”,属传统杂技节目,是诸暨传统庙会或元宵节迎送龙灯的重要娱乐项目之一。它的一端或两端装有“山“叉的木头,叉颈处装活络环形铁片,响叉舞动时铿铿,表演时,手、眼 脚、步势同时,需眼明手快。响叉可单独表演,亦可集演,可固定场地表串街表演,也可登演。响叉表演变活,形式多样。作“蜻蜓点水”、“苏秦背剑”、“凤凰展翅”等花式,变化灵活,形式多样,集体表演时,响叉连续发出金属的击碰声“刹啷啷、刹啷啷”,观众听了有一种悦耳的紧张感。

安华绍佳泉村之响叉享有盛誉。据传,绍佳泉村大房有5兄弟,到后辈变成15个堂兄弟。旧时农村赌博成风,因此纠纷事端不断。为引导子弟走正道,五兄弟商量决定,由“五兴堂”出资购买锣鼓一套,至诸暨县城打来响叉5把,再从西山下村请来古传响叉师傅传教,白天学响叉,晚上学锣鼓,自此惹事生非的场所就没“五兴堂”的人了。解放前夕尚有15把响叉,解放后逐步扩大,以后一度式微。诸暨推出“西施故里风情节”后,村里恢复“响叉队”,有男女队员35人。可随时拉出队伍,确保活动正常,还培养青少年,鼓励他们学响叉,有意识吸收他们去参与表现,从此后继有人。

2006年6月,被列入第一批绍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上一篇:【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赵家拳棒(绍兴市)

下一篇:【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线狮(草塔抖狮子)(浙江省绍兴市 国家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