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技艺】绍兴锡器制作技艺(绍兴市)
2018-05-29 15:25
据史料记载,越国在姑中山、六山等地设有官办冶炼场,民间冶炼业已相业发达,越国百姓大多能自己铸造锄、犁一类的金属农具。发达的冶炼业是建立在丰富的矿产资源基础上的,《越绝书》有“赤堇之山破而出锡,若耶之溪涸而出铜”的记载。当时,铜、锡、金、银、铁等矿产已大多被认识和开发利用。越王勾践时代金属矿产的发掘利用,其深度和广度已达到一个相当高的水平。汉时,会稽郡是全国铜镜铸造中心。南朝齐代,这里又是全国最早的生产钢铁的地区之一。上虞人谢平用新式炼钢法制作的宝剑,达到“穷极精功、奇丽绝世”的程度。
锡器制品,在我国已经有了近4000年的历史。商周时代,人们已经能够用锡与铜、铝合铸体积、容量庞大的青铜礼器。我国有关锡的历史记载最早见于《周礼》,《史记·货殖列传》中也有“金锡连丹”的叙述。南北朝时期,王室贵族常以纯锡制作牛、马、猪、羊等冥器,唐、宋两朝,民间锡质茶、酒等日用器皿已开始流行,锡器从明永乐年间开始盛行,并持续不断地扩展和延伸它的使用范围。
锡质温润,光亮鉴人,且熔点很低(231.89℃),延展性强,易于加工并被反复利用,很受民间的欢迎。
绍兴解放前后,锡器已经进入到每个家庭,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日常用品。如水壶、酒壶、香炉、烛台、茶叶罐、热汤婆等。过去的打锡匠多以走村串户、上门为人打制锡器为主, 锡器制作工艺流程繁杂,工序多,工期长,成本高,劳动强度大,以打制烧水用的锡壶的全过程为例:先升起火炉,拉开风箱,在炉子上用锅把锡化成锡水,然后把两块裱糊着报纸的铁板对合着(裱纸的一面朝里),在两块板之间压着一根绳子,把绳子圈好,绳头留在板外,把锡水由绳口倾倒进去,两块一夹,就成了锡片。接着,根据所做水壶的形状,用圆规在锡片上画圆后,将锡片剪出样子,经过锤打,打出初步的外形,接着用烙铁焊好接缝,再放在铁砧上反复敲打,最后抛光。成品锡器品相壶面光滑细致,曲线圆润流畅,壶中还有壶,外面的壶盛放热水用以烫酒,里面的壶盛放白酒,这样,才能确保白酒常热常温。壶打好后,在壶面上錾上了各种人物、花鸟走兽的图案。
如今,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生活的改善,塑料制品、铝制品、不锈钢制品代替了原先的锡制品,使用锡器的家庭已经越来越少,原先的打锡匠都纷纷改行,年轻人又不愿意学这行,乡间街头再看不到熟悉的打锡匠的身影了。
2009年6月,被列入第三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