嵊州竹编始于2000多年前的战国时期,勤劳聪慧的先民就利用竹子破篾编制简易的用具。战国时期,出现了“方格纹”、“米字纹”、“人字纹”等编织纹样。汉晋时期,竹编往精细方面发展。

明清两代,竹编工艺水平进一步提高,而且成为民间必不可少的日常生活用品,到清光绪年间,出现竹编作坊,以编制挈篮、考篮、香篮、食篮、食篮、鞋篮等细篾竹编器皿为主。

新中国成立后竹编艺人组织办场,创办“嵊县(州)篾业产销工场”。1954年改为“嵊县(州)竹器生产合作社”。1959年改名工艺竹编厂。以艺人众、工艺高、精品多被誉为“中外竹编第一家”。

1957年开始,嵊州竹编成为出口产品并畅销海外,此后,嵊州竹编名气越来越大,成为出口工艺品的中国著名品牌。

嵊州竹编以编织精巧、工艺繁多、花色丰富见长。其编织方法粗细并茂,细者,能在一寸长度内编进150根竹丝,精巧细腻,薄如羽翼;粗者,则充分利用竹材的弹性,巧插灵编,粗犷豪放,工致质朴。

在长期的创作生涯中,嵊州竹编艺人们首创并形成了四大工艺特征:竹编模拟动物、竹丝篾片的漂白、篾片烫印花筋和蓝胎漆器。

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嵊州竹编已有篮、盘、罐、盒、瓶、屏风、动物、人物、建筑物、家具、灯具、现场等十二个大类,7000余个花色品种,畅销到日本、美国、意大利、德国等八十多年国家和地区,赢得了“东方珍宝”、“世上精品”的赞誉,其中竹编“白尾海雕”受到美国总统卡特和邓小平同志的赞扬;竹编“行马”得到了江泽民同志的赞扬。成为改善和发展我国与国际间的交流合作的桥梁和纽带。

代表作品有:《六和塔》、《岳飞》、《苏武牧羊》、《昭陵六骏》等,其中竹编《九狮舞绣球》陈列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浙江厅,《沧海还珠》成了浙江省人民政府赠给澳门特区新政府的唯一礼品。

嵊州竹编包涵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展示着广大农民兄弟的聪明才智,记录着农耕时代人民的生产生活状况。嵊州竹编,除具有极高日用价值和艺术价值外,对研究我国竹编生产的发展、江南农村民俗民情等具有重要参考价值。从直接经济效益看,使浙江产竹区的竹子价值得到成倍提高。尤其在嵊州,全市曾有一个总厂,100余个分布在全市城乡的竹编加工点,形成了“工厂”在市区,“车间”在农村的良性循环,用很少的投资,获得了很大的经济效益,带动了全市竹乡的富裕。

上世纪九十年代后,各式各样的塑料制品代替了竹编日用品,竹编需求量日益减少,竹编艺人难以为继,嵊州竹编后继乏人。

为保护嵊州竹编工艺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市委、市政府不仅把它列入越乡文化名市建设的重要内容,全面开展对竹编工艺的传承和保护,而且还在规划筹建中的中国民间工艺城内设立“嵊州竹编展览馆”,开设嵊州竹编生产基地和销售市场;组建嵊州市竹编文化研究会等,努力使嵊州竹编工艺在新时期得到创新发展。

2006年5月,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上一篇:【传统美术】嵊州泥塑(绍兴市)

下一篇:【传统美术】蛋雕(绍兴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