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非遗大数据 文章内容


对于“益昌凝”,身为凯林集团董事长的徐学林一直有种特殊的情结,2009年,他得知“益昌凝”停业后,便决定重新恢复“益昌凝”的老字号招牌。

“我曾三次来到吴家,提出想恢复老字号。吴智明老人很开明,他与儿女经过家庭会议后决定:即使将祖辈传下来的秘方交给他姓,也不能让老字号从此销声匿迹。就这样,吴老把祖传的40多种糕点的工艺配方和馅料配方传给了我。”

2009年12月12日,徐学林正式拜吴智明为师。拜师仪式上,徐学林毕恭毕敬地给吴智明磕了头,为师傅奉茶。他还敬奉一对玉斧给师傅,吴智明则把祖传的糕点制作器具和保密配方当场赠送给他。徐学林聘请吴智明为顾问,他们相约要珍爱老字号的传统和品牌,力争再现老字号的往日辉煌。此后的几十天里,吴智明和徐学林精心选料,研究配方,反复试制,请来当年在益昌凝糕点铺干活的老金州人品尝点评,还从上海、北京等地请来糕点制作名家来指导,终于在两个多月里制作出了40种益昌凝传统口味的糕点。

随后,徐学林成功注册了“益昌”两字商标。2010年1月,金州古城东南角,“益昌凝”的老字号招牌又被重新挂了起来,古香古色的门脸颇有旧时风范。

“我们对一些原料进行升级调整,使糕点在保留原有口味的基础上,更加符合现代人的口味。2010年1月23日,是‘益昌凝’重新开业的日子。令我们没有想到的是,当天,光临的顾客人山人海,大部分是老人,他们对‘益昌凝’糕点有很深的感情,品尝后都高兴地说,‘对!还是那个味儿!’”

“益昌凝”糕点铺再次回归百姓生活,全新亮相的糕点也迅速得到大连人的认可与青睐。“益昌凝”烘焙出的糕点形状各异、酥松绵软、口味纯甜,在当地民间有“芳香正可口,酥脆不硌牙”的说法。传统糕点全部采用老配方,食品中所用的油、面粉等都有严格的要求,“益昌凝”用了100多年的工具擀面杖现在还在用。此外,为了迎合社会需要,徐学林还特别增加了西式糕点,得到了不少年轻顾客的喜爱。

徐学林认为,“益昌凝”糕点传统制作技艺之所以能流传百年,并在不断创新发展,其重要价值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历史价值,百年老字号金州‘益昌凝’的制作技艺历史悠久,深深扎根于民族民间。延续五代,传承140余年,以其传统手工制作技艺、诱人的味道,已成为辽宁‘中华老字号’,无论是品牌文化还是传统技艺,都是代表着地方特色的传统美食风味名品,有着深厚的历史。二是文化价值,传承百年的‘益昌凝’糕点,无论是从手工作坊、家庭传承到摒弃传内不传外、传子不传女的狭窄家族传承方式,还是制作工艺方面都留下许多传奇故事,已经形成了一种独有的食品文化,应得到更大发展。‘益昌凝’糕点的精湛制作工艺,是代代传承发展并不断完善的一整套秘制技术,其选料、配料、制馅、和面、烤制过程积聚了几代人的智慧和汗水,正因其精湛的制作工艺,才形成现在声名远播的经典品牌,就传统糕点的工艺制作价值而言就值得传承和发展。最后是社会价值,‘益昌凝’糕点充满了浓郁的地方特色和传统文化气息,名扬国内外,满足不同层次需求,成就了其可持续的传承发展和品牌效应。”

如今的‘益昌凝’糕点,有着很多响当当的名号,它获得“辽宁百年老字号”荣誉称号,成为大连唯一的百年食品品牌,同时也是辽宁省唯一一个食品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140多年前诞生在金州这块土地上的老字号,在沉寂了经年后又延续下来,完成了一种传统文化的传承。

创新,使老字号发扬光大

目前,“益昌凝”糕点连锁店铺已成立12家,并在大连多家超市及商场销售,在增加了销售量的同时,对传统手工美食的普及与推广起到了重要作用。现在的益昌凝糕点仍采用百年配方、传统手工制作,传统口味的糕点品种有70余种,在整个大连地区已家喻户晓,众所周知。而“益昌凝”发展至今已传承至第五代,25岁的徐翌轩,徐学林的儿子。作为烘焙师的他,也正在和父亲携手一起为“益昌凝”发扬光大而在努力着。


上一篇:【民间美术】玻璃画(大连市)

下一篇:【传统舞蹈】“花篮蝴蝶”秧歌(大连市)(市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