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非遗大数据 文章内容

  付正华,男,侗族,出生于1931年,石阡县花桥镇花桥村大塘坪组人,未上过学,12岁随父付银洲学艺,由于他学习认真,刻苦求艺,很快就掌握了木偶戏表演技艺。1956年石阡县文化馆成立“木偶戏表演剧团”,他父亲付银洲任团长,付正华成为剧团成员。他在剧团主要从事配乐、施乐及文戏武戏表演、演唱、编辑剧本、排演节目等,还经常参加各种民间文艺会演。   

  石阡木偶戏,据口传资料,大约是200年以前,从湖南辰溪传入,20世纪四五十年代发展为鼎盛时期,拥有太平班、兴隆班、天福班、杨正家班、泰洪班等。木偶戏传承谱系以班主(辈钵继承人)为主线贯穿,分家传、师传、家传与师传结合三种形式。各戏班艺人均有艺名(班主赐名)。付正华老艺人系泰洪班班主,是该戏班第七代传人,是以家传与师承相结合方式传承。   

  泰洪班的演出剧目众多,题材丰富。当笔者与他老人家谈及剧目及其剧目的分类时,他一边抽着烟,一边自豪而深情地告诉笔者,仅他本人能唱能演的传统剧目就有一百多个,演绎了商朝(封神戏)、东周列国、大汉演义、三国、隋传、说唐、五代十国、宋朝、明朝、清朝以及现代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化,其主要代表剧目有《女娲焚香》、《书琴说六国》、《过五关》、《唐李渊国临潼山》、《梨花斩子》、《五家坡》、《三下河东》、《百合洞》、《三搜索相符》、《安安送米》等。   

  付正华老艺人生于木偶世家,父亲付银洲早在1924年就继任班主,在高腔戏和弹戏上有突出造诣,早早就成为有名的木偶戏民间艺人。常言说名师出高徒,付正华在这样一个名气大的戏班里,加之他自幼聪明记忆非凡,学艺五年后基本上可以唱完、记完大部分锣鼓牌子,可以掌握一半以上的表演功夫,并能登台表演。他说:“我1955年到1980年曾经当过大队干部,有一定的领悟能力,悟性和记性还可以,师傅根本没有手把手教过。记得我曾被戏班中的黄可尧师傅严格要求苦练过,他抓住我们不会就不敢出场的心理,在一次演出中他演出两三个剧目后,就喊我上场表演。因为当时演出要与工分挂钩,所以不得不提前做好充分准备,经常这样卡一卡,手艺学得就快了。”付正华还说:“我们一起学艺的三兄弟中,开始大哥在唱功上要行点,但他去当兵三年,所以我又多学了三年的功夫。之后我和他差不多,我们的手法都可以,我主要是在打锣鼓方面被父亲严训过,不注意就会被父亲的烟斗打。”   

  付正华现在在石阡县民族中学开班传承。他说:“接班的学生有8个,虽然他们比过去的人文化素质高,但是没有过去的人能吃苦。要传承好,仍然得坚持一个原则,教的时候一定要严,避免被外人说师傅教得不好。”付正华老艺人,从学会祖辈传下来的木偶戏技艺后,就自始至终承担起传承的重任,尽管在文化大革命期间遭受了打击,戏班所用的衣箱道具被焚毁,并被迫停演。但是20世纪80年代恢复演出后,由于戏班曾是石阡木偶剧团,得到了当时县文化馆的大力支持;付正华自己一家人节衣缩食、想尽办法,添置了现存的衣箱道具,并一直带领戏班不定时的演出。
  付正华老艺人对所在的戏班木偶戏的整套技艺掌握得非常好。1956年底,他参演的木偶戏团参加了铜仁地区首届民间艺术会演,演出的历史剧《梨花斩子》获演出一等奖。后他多次被邀请在周边县市的村寨及本县的大小型文艺活动上作精湛的表演,深受群众的喜爱。他还多次接受省、地、县各级政府的考察,得到有关专家的肯定。2005年度他获得了“县级民间艺人”称号。

上一篇:【贵州·传统戏剧】石阡木偶戏(国家级)传承人:饶世光

下一篇:【福建·传统戏剧】梨园戏(国家级)传承人:曾静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