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传统戏剧】石阡木偶戏(国家级)传承人:饶世光
2017-04-10 15:39
饶世光,男,仡佬族,出生于1944年4月,石阡县坪山乡沙坪村盐井坝组人,读过初小,1965年正式出师并担任戏班班主,独立带班,在本县及周边县市演出。
饶世光的主要代表剧目有:《薛仁贵征东》、《乌泥河救主》、《秦王夜探北平关》、《打韩将官收樊梨花》、《磨坊会》、《谢文清南山放羊》、《文王访贤》等40余个,深受群众喜爱。他这个戏班的木偶戏技艺,是1855年四川籍人黄思民传来的。当年黄思民逃难到石阡坪山乡沙坪村,见该村的人很善良,待他很好,于是将其传授给饶家。据饶世光老艺人介绍,饶家的第一代传人叫饶德兴,后代代相传,至今已有六代传人,他9岁开始跟随文华戏班子学艺,1年后的一天,寨中有位唢呐师傅(俗名叫有缘菩萨)见他自己学着吹戏班中的唢呐,吹得很专心,反应快,于是把他收为徒弟细传。在戏班中唢呐称为“上首”,由于他学得非常快,之后的三年他就担任唢呐手。与他一起学艺的第五代传人共有5人,其中有他自己的三弟兄,他位居老二。他们一起学习的徒弟中,只有他学得非常快,无论是施乐,还是扮演角色,他一看就会,一学就懂。他记得清楚的一次,是在邻近的五德区(今五德镇)长新村张战元家唱子孙戏还愿,经受了一次考验。当时宾客较多,准备演剧目《乌泥河救主》,突然,戏班中的人员出差错,于是父亲决定改演独角戏,要求他一个人扮唱4个角色的唱腔,他临危上阵,演出效果非常好。父亲很高兴,并以他为例,教育其他几个徒弟要好好地学,要达到都能掌坛的程度。
74岁的大哥饶世印说:“我和他是由父亲一起传(指掌坛)的,由于我没有文化,他有点文化,所以我的各方面都不如他。我父亲也只对他强调,要他好好地把这门技艺一代一代的传下去。”
他对传承工作是这样说的:“你们不晓得呢,我的下辈接班人有8个,我自己有3个儿子,其中饶泽木基本上得行了。由于他们不能经常在家务农,所以我每年都是在过年、收割、秋种之余抓紧时间集中教演几次,我一定要按我父亲的要求尽最大力量传下去。”
饶世光老艺人,从学会祖辈传下来的木偶戏技艺,就自始至终担起传承的重任,尽管在文革期间遭受打击,戏班所用的衣箱道具被焚,被迫停演。但是80年代恢复演出后,自己一家人节衣缩食、想尽办法,才添制了现存的残缺不全的衣箱道具,并一直带领戏班不定时的演出。
饶老艺人对所在戏班木偶戏的整套技艺掌握得非常好,特别擅长吹、拉乐器。随着时代进步,在唱词和唱腔艺术上加以改进、创新、推动技艺的发展,无论走到哪村哪寨,均能见机行腔,作出精湛的表演,深受群众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