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非遗大数据 文章内容


周铁怀正在制陶

尧头镇位于澄城县城西南,自古以来就以出产粗瓷闻名。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这里的制陶业还十分繁荣。到了2002年,还有20多户人家在制陶。而如今,只有残疾人周铁怀和妻子在坚守。


周铁怀和老伴杨秋英

制陶历史久远曾十分兴盛
  今年62岁的周铁怀,小时候患小儿麻痹,老伴杨秋英今年55岁,小时候因一次意外受伤,让她背部落下残疾。近日,记者在周铁怀的窑场见到了他。残瓷堆积在黄土瓦砾中,耐火砖、瓷片、窑渣四处堆积,旧窑布满了山头。老周告诉记者,这些窑洞以前都是烧陶瓷的,大概有几百孔,不过现在都废弃了,眼下他使用的窑是清朝时建的。
  为了让记者了解手工制陶,老周现场进行了演示,只见他把一块揉好的泥团放在轮盘上,然后用木棍转动起轮盘,他的手拖着泥上下翻飞,不一会儿,一个碗就成型了。



周铁怀使用的窑是清朝时建的

教儿子制陶不让手艺失传

据老周讲,他们家祖上就是制陶的。1966年他初中毕业后,由于身体原因,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找不到合适的工作,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他开始跟着父亲学做粗瓷。
  他还记得那时候村子里制陶瓷的胜景:“全村都是干这的,一二三队负责供土,四五六队做瓷碗,七八队是做黑瓷,九队十队做砂器,十一队因为离镇上比较近,负责销售。”
  随着社会的发展,需要粗瓷的人越来越少,尧头镇传统手工制陶瓷的人也在锐减,到2002年的时候,村子里制陶的人仅剩下20多家,如今只有他一家在常年生产。“几十道工序,很费事,而且现在没有啥市场,好多人都去外地打工了”。
  如今每天天不亮,周铁怀夫妇就来到窑场开始劳作,直到晚上才拖着疲惫的身子回到家中。老周说,一件成品陶瓷,从选矸、耙泥、调泥、制坯、成型、上釉到烧成这一系列环节,都是经过他和老伴的手完成的。
  杨秋英告诉记者,她和周铁怀婚后不久就开始跟着丈夫制作陶瓷,因为从小喜欢剪花,所以在给陶瓷上绘画有点天赋。“我都是自己想象着画的。”杨秋英有些不好意思地说。
  在周铁怀的陈列室,坛坛罐罐碗碗并不多。周铁怀说,自己做的东西销量还算好,基本都是定做的。他眼下正在教儿子和儿媳手艺,希望能坚持下去。“制陶手艺无论如何也不能失传。”


上一篇:【传统音乐】西安古乐(西安市)传承人:何中信

下一篇:【传统技艺】陕西官府菜制作技艺(西安市)传承人:郑新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