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技艺】谢村黄酒酿造技艺(汉中市)
2018-05-24 11:21
谢村黄酒酿造技艺是陕西省的汉族传统手工技艺。洋县谢村黄酒是以“摊饭”工艺、使用祖传秘方药曲和当地物产“阳糯米”、特质水酿制而成的汉族民间黄酒。它分布在陕西南部的洋县县城以西25公里处的谢村村。
洋县谢村黄酒起源于我国商周之时,形成于唐宋,清代及民国时期进入了繁荣期,新中国建立以后进入了曲折发展阶段。
洋县谢村黄酒有三千多年历史。从20世纪50年代起,在洋县谢村边缘地带发现了商代中期的盛酒器青铜瓿(bù)多个,还发现了商代晚期的盛酒器青铜尊、青铜圆体垒(léi)、青铜方体垒以及用于温酒的青铜斝(jiǎ),还发现了晚商至西周早期的盛酒器青铜牛觥(gōng),商周以后秦汉时代的酒具也时有出土,这些考古发现为古老的洋县谢村黄酒渊源提供了实物依据。在周代的诗歌总集《诗经》里就有描写酒名酒器的文字:“清酒(黄酒的一种)百壶(《诗·大雅·韩奕》)”,还有描写先民种植谷物、加工造酒的文字:“(糯米)或舂或揄,或簸或蹂。释之臾臾,蒸之浮以迄于今(《诗·大雅·生民》)”。《诗经》上的文字与地方上的出土文物起到了相互印证的作用。在盛唐及其生产力发展较为迅速的北宋,洋县黄酒已成规模。那时洋县谢村已是洋州(洋县古称洋州)西部的一个最大的集镇,人口辐凑,酒肆兴隆,是汉水上游贸易的一个大型集散地,黄酒酿造业已很发达。北宋大文学家苏轼曾在歌咏谢村所在地洋州景物风物民俗的诗中咏道:“闻道池亭胜两川,应须烂醉答云烟,劝君多拣长腰米,消破亭中万斛泉(《洋州三十景·傥泉亭》)。”诗中长腰米即指当地用来酿造黄酒的一种体形细长的上等糯米原料。到了清代,谢村的黄酒已闻名遐迩,几乎家家都有黄酒酿制作坊,道光二十年(1840),洋县谢村街人李××(李喜魁之父)
黄酒酿制作坊最为有名。同治元年(1862),其子李喜魁继承祖业,开办“魁顺居”黄酒馆和黄酒作坊。其时,魁顺居黄酒还销往西乡、城固、汉中、安康等地,李魁喜之子李炳蔚、孙李茂林、李茂寅、李茂荣,重孙李智、
李鸿基等将李氏黄酒酿造手艺一脉相承。李氏酿酒可以上溯到清代乾隆中期,已历10世。光绪二十五年(1900),谢村镇江人田喜在谢村街开“田家黄酒店”及黄酒作坊,子孙接续其业,直到全国解放以后。清代洋县谢村有名望的还有“陈记酒铺”和黄酒作坊,其后人陈展悟传承祖业直至建国之初。民国之时谢村黄酒店铺和作坊最为兴旺,黄酒在各家酒坊的竞争中,质量不断提高,产量不断增大,除在本地区销售外,还远销关中、陕北、山西、甘肃、青海、宁夏、河南等地。洋县谢村黄酒当时在民间广大的区域内享有盛誉。
建国初,洋县谢村主要的黄酒坊有李鸿基李记魁顺居黄酒坊、李振德(绰号李大爷)李记黄酒坊,田定隆田记黄酒坊,陈展悟陈记黄酒坊等,1953年,一些私有作坊合并归洋县谢村食堂集体管理。1975年10月转为洋县谢村供销社黄酒厂,1980年在供销社黄酒厂的基础上成立洋县地方国营黄酒厂,在沿用黄酒传统酿造工艺的前提下,对作坊生产工艺做了部分改进,注重了研制名优产品。
现存黄酒股份企业和黄酒私人作坊各一座,其分别为:陕西秦洋长生酒业有限公司、魁顺居朱把式黄酒作坊。谢村黄酒克服了防酸败的难题,品位越来越高,越来越显示着其营养价值、保健价值和药疗价值,成为中国北方黄酒的代表作。洋县谢村黄酒走红了全国,走上了国际销售的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