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舞蹈】五梅花(嘉兴市)
2018-05-23 15:57
五梅花,又称“散花”、“串花”、“串树灯”,是广泛流传于海宁、桐乡、海盐等地的民间传统舞蹈,其中以海宁地区为盛。五梅花起源于宗教祭祀仪式,在南宋王契真编纂的《上清灵宝大法》中就有道家关于“烧香散花”的记载。据老艺人周祖庆(1921年出生,已故)回忆,五梅花在海宁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
海盐县通元镇老艺人沈毛毛(1923年出生)说:“五梅花有二三百年的历史,民国时为鼎盛期。”五梅花在数百年的传承发展中,吸收了“虎跳”、“抢背”等地方舞蹈、戏曲动作和“天下同 ”、“八板调 ”等地方音乐元素,已经从传统宗教舞蹈演变为自成一体、独具海宁地方特色、娱神与娱人兼而有之的民间传统舞蹈,是浙江省少有的、主要以动作形态传情达意的民间传统舞蹈。1990年,五梅花被收入《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浙江卷》。五梅花是依附于宗教仪式的艺术活动,多在民间祭祀、丧葬及荐亡法事功德圆满后进行,每次表演人数为六至八人,最多十二人,表演者为僧侣、道士、俗家道士(阴阳生)和当地村民,身着铁灰色或蓝色海青衫(僧、道常穿的斜领长衫)进行表演。五梅花的表演形式分文场和武场两种:
每人手持一件乐器,如笛子、二胡、板胡、三弦、掌锣、钹、木鱼等,表演时,一边吹奏着江南丝竹中的曲牌和民间小调,一边穿插绕行,其舞步凝重而飘逸,转身抬足顺势而行,富有脱俗之情趣,宛似正在引送亡魂升入琼楼仙阁。主要有“走步”、“互绕步”、“剪刀花”、“打米”、“荷花对谢”等各种不同的动作,有“旋一角”、“篱笆阵”、“水蛇形”、“龙门撑”、“五梅花”等队形。表演过程中,须一边演奏江南丝竹曲牌,一边表演五梅花动作,对舞者的器乐演奏功底和音乐修养有较高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