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歌,又名对歌、对口白、唱口白、文播台,是乐清民间文化的一束奇葩,其腔调唯配以乐清方言(西乡)才珠联璧合。斗歌形式设东西二台,相距四五米,两人对唱,西边的叫坐台,东边叫陪台。坐台一场(一个夜晚或一个下午)直唱到底,陪台约唱个把钟头,赵钱孙李轮唱。每场开头,先唱山歌,叫做“前有山歌来引路”;后唱传书,均由陪台先出题目,坐台奉陪。唱时以鼓声加强气氛,唱一句后敲五下鼓:“咚、咚、咚咚、咚”,好比戏曲的过门。山歌四句一段,每句七字为准,也可破格;传书不受唱句约束,可任意发挥。然而都要遵循“斗”的意向,往往唇枪舌剑斗得难解难分,一气斗到不知东方之既白。山歌题材广泛,体裁纷繁无定式,艺人们凭着自己的才华,搜奇抉怪,编出神妙的词句来取胜。但是必须通俗、押韵,字字明白,声声入耳,唱起来好懂好听,紧紧扣住受众心弦,充分展示斗歌的独特风格和优势。山歌内容大致描述风景、习俗、地理,也有唱文字、科技、时事等。

唱文字的例如:“三个草头苦菜花,三个单撇白兔瓜,苦菜花、白兔瓜―――林黛玉葬花、陶三春打瓜,古人前言搭后语,江城五月落梅花。”这段山歌起句与结句韵脚同字,中间插两个故事,故事字尾扣前两句韵脚,用一句古诗结束。第一、二、四句七言,第三句长短不限,但要一气唱成。唱第三句时先重复前两句后三个字,为的是托起声韵增强下文节奏,达到音腔琅琅然的效果。陪台领起山歌后,坐台依式接唱,双方唱得淋漓尽致,才转入传书。

传书通常唱《三国演义》、《今古奇观》、《古文观止》、《西游记》、《千家诗》诸类。传书当唱到一定段落,坐台提出一个难点请陪台解答,待解答完毕,恭维几句(逐客令),便打发他下台,并赠以准备好的酬礼。如果坐台提出的难点陪台解答不了,再提一个,再不能解答,也请他拜拜,但同样送给酬礼。这时,就会听见台下响起“凤凰飞去乌鸦来……”于是又一陪台唱上台了。

关于乐清斗歌的起因,前人有好几种说法:一是民众在劳动中为调节疲劳,自编自乐唱出来的。始叫“马颓歌”,意谓对骂,“骂”作斗嘴解。“马颓歌”多萌发于放牛、牧羊、耘田、车水的山野间;二是手工业者在生产时觉得冷漠,唱几句热闹热闹。这种唱最明显的基于砖瓦之乡的前窑地方,前窑人烧窑日以继夜怕睡着了误事,唱起来提提精神(民国间前窑有斗歌群体);三是源于民间划龙舟、迎龙灯道士“参龙”。龙舟龙灯每到一地,都少不了唱几句恭贺太平,内容带些历史故事。这三种说法后一种较具体。据称清光绪十一年(1885),北白象石船有个“领龙船”(龙灯参龙)先生把故事唱错了,被一个叫闻福臻的青年听出来,该青年就插口唱起更正,可参龙的先生不服,与青年约定时间地点斗唱正误。从此流传开来,并不断吸取相关的曲艺精华,特别是借鉴传统诗词朗诵的音节,逐渐完善,孕育了深受老百姓喜爱、独树一帜的乐清斗歌。

上一篇:【传统戏剧】温州花鼓(永嘉花鼓) (温州市)

下一篇:【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温州南拳(温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