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非遗大数据 文章内容

 在汉中市汉台区东关正街上,有一家刘记衡器店,店面不大,但从店门口到店内的墙壁上,都挂着手杆秤,在店中央,便是刘贵明平日的工作台,上面放着做秤用的小零件,刘贵明说,去年年底,街上仅存的两家衡器店,又关了一家,他是最后一家了……

单靠卖手杆秤店面难以支撑

50岁的刘贵明从小便生活在东关正街上,他看着手杆秤兴旺,也看着手杆秤衰败。如今,为了生计,刘贵明的店里除了手杆秤,还有电子秤,而从今年起,刘贵明有大半年的时间都开始奔波于外地,接外地的一些订单,上门制作,他说,汉中本地几乎没有人买这样的工艺秤,外地倒是会多一些,取一个“称(秤)心如意”的好寓意,所以他也常会出差,只有这样,才能维持日常开销,单靠店里的盈利,实在难以支撑。

9月18日上午,刘贵明已开始收拾此次出门要带的工具,在门店内,他穿着藏蓝色的夹克和长裤,刘贵明说,这就是他日常的工装。

对于刘贵明来说,这是很正常的一次出差了,外地的客户在网上看到衡器店的信息,便主动联系他,请他去那边现做手杆秤,多以工艺品类的杆秤为主,价钱会高些,但是做工要求也会更精细,一杆工艺秤除去休息的时间,也要做两天左右,盯着打眼儿、钉星花非常费眼,做上几个小时,就要做些别的活计,放松下眼睛。

这一次,他是去北京,待多长时间还不确定,要视那边的订单量确定。刘贵明笑着说,多一点当然好,店里的手杆秤几乎已没什么人购买,普通的一杆秤也就卖40元左右,除去材料费等,利润也就10余元,工艺秤可以卖数百元,除去搭配的秤架、材料等,利润也能比普通的秤高上很多。

从小耳濡目染跟父亲学技艺

说起自己与手杆秤交织在一起的生活,刘贵明回忆道,父母以前都在东关的衡器厂工作,小时候,不管是放学还是周末,他都常跑去厂里玩,厂里面做手杆秤,每个人负责做一个步骤,有人包铜皮、有人钉星花、有人按卡子,但父亲的技艺在厂里是很厉害的,他可以做全套。父亲如今已91岁,早已不再做杆秤,母亲已去世,而父母曾工作的衡器厂呢?据汉中轻工业总会的工作人员回忆,汉中衡器厂很久之前就倒闭了,并没有留下文字记载。

“小时候看那些只是觉得好玩,并没想过以后要做这个。”刘贵明无奈地笑了笑说,家里有5兄弟,他是最小的,只有他和三哥跟着父亲学了这门技艺,1990年年初,家里在东关正街上开了一间衡器店,三哥主营,父亲和他一起帮忙,“那时候我主要做一些杂活,包铜皮、按卡子等等。”

想起初学做手杆秤,刘贵明看看自己的手指说,扎到手的情况很多见,又费眼,经常钉着星花,眼睛也跟着花了。制作的工艺也很复杂,要10余个步骤,刨秤杆,就是要根据经验刨到合适的尺寸,再下水打磨,将毛刺处清理干净,弄光滑,还要手工打眼儿、在秤杆两头包铜皮、割铜丝、钉星花、安卡子等等,每一道工序都要精益求精。刘贵明拿起一杆秤,拨弄着杆秤上的卡子,他说,杆秤上的这些小零件,在过去都是要手工打磨出来的,现在好一些,有成品,可以直接买来安装上去。

杆秤制作技艺获省非遗称号

“也放弃过,出去打过工,但都没有好的发展,最后还是选择了回来,踏踏实实地做杆秤。”刘贵明说,做了没几年,三哥也选择了转行,就只剩了他自己,他租了房子,开了现在的店,和妻子一起打理经营,那时候东关街上,还有李家衡器店、胡家衡器店……

9月18日上午,汉台区还下着小雨,刘贵明的妻子刘彩平看着坐在木凳上,拿出工具为杆秤“润色”的丈夫,她说,每次他出差,都会给家里多做几杆秤放着卖,但其实每次他回来还会剩很多,可他却总想着万一不够……

刘彩平指指店外说,以前街上还开了几家衡器店,他们基本都是从外面进货卖,并不是自己手工做,可因为手杆秤越来越没人买,也都陆续关了门。

刘贵明说,弹簧秤、电子秤的出现是个巨大的冲击,手杆秤变得特别难卖,很多家都坚持不下去,去年年底,街上仅存的两家衡器店,又关了一家,他是最后一家了……

2009年,刘贵明的父亲刘德福为传统手杆秤申请了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同年6月,申请通过,2010年,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牌子送到了他们手中。

如今,在小小的刘记衡器店内,可以看见在房间的正梁上挂着这块牌子,上面写着“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传统杆秤制作技艺”。

刘彩平说,得了这块牌子后,有媒体来采访报道,因为是少有的手工技艺,还上了中央台,这也才在网上有很多外地客户知道了他们,主动和他们联系订单。

很想有个徒弟将技艺传下去

“有时候真的会觉得难以维持,店里的手杆秤几天才能卖出一杆,也有很多人来店里看,说一定要坚持下去,不要让传统技艺流失。”刘彩平说,从现实角度来说,她也不想让丈夫做这个,女儿18岁,今年马上要上大学,用钱的地方有很多,可经营衡器店,很难让他们有什么存款,可丈夫一直很努力,尽力给一家人好的生活,把这门手艺传下去,又是老辈人的心血,所以还是支持。

说起传人,刘贵明笑着说,女儿完全对这个不感兴趣,在外面招徒弟也很难,现在手杆秤不景气,很少有年轻人愿意花精力来学这个,但是他说,还是很想要有个徒弟,能把这门技艺传下去。


上一篇:【传统技艺】岩泊渡红薯粉丝传统制作技艺(张家界市)

下一篇:【民间文学】陈洋盘的故事(湖南省)传承人:陈永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