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巴山区的汉中盆地雨水多,农耕生活必不可少的雨具,除了用棕叶做的常见雨披,一种用龙须草编织的蓑衣,起源于秦汉,流行于唐宋,没落于当今,不由得勾起了寻访远去的古老文明的迷思;
  张文斌老人如今已80高龄,常期的农耕生涯,从肤色与言语,都有浓厚的乡土韵味;张文斌先后60多年都以编织蓑衣为生,已是洋县仅有活着的蓑衣编织艺人;因为被认定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几度还到省城与市里表演过古老的编织工艺;虽身在大山,老人见到生人也并不拘谨,有一些热切也有一份见过世面后的淡定从容;
  和汉中其它县以棕叶编制不同,洋县蓑衣则以龙须草为原材料,以古老的结绳勾线手法,将一根根的草茎,变成了实用的农家雨具;洋县蓑衣外型仿民居的流线式雨水分流,内层则如勾针式的毛衣,暖和也极具美感;当天放晴不再使用时,卷起蓑衣挂在门前梁上,就如一条刚从河里收获的美丽的鱼;
  老人说,一件蓑衣的制做,完全依靠手工,每年龙须草收割后就储存起来,农闲时就不时编上一些;早些年给周围乡邻编一些家用,偶而也到集市卖一点,成为家里收入的主要来源;如今农村已用上便宜而方便的塑料雨披,一件手工蓑衣最少也需要2天的编织,人工成本是最大的成本,因此,直接来订购农用的已很少;这门手艺孩子也不太愿学,在省城读大学的孙子学了一些也没太大兴趣,现在再传承下去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困境;不过,在省城的世园会上,张文斌老人的古法编织魅力,一度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中央领导的聆听汇报、省里领导的亲切握手与都市女孩的崇拜童言,都给这个秦巴大山里的古稀老人,第一次有了手艺人的独有尊颜与光荣。当电视、手机、摩托等工业文明渗透到古老乡村的农家生活,洋县蓑衣的命运在厚重的历史中有些落寂地隐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标签,新的舞台与使命,一个时代已经结束,另一个也许将开始,如同村前这条刚刚铺通的水泥路,将小山村的命运与外面的世界紧紧相连。

上一篇:【传统技艺】洋县龙亭蔡家灯影制作技艺(汉中市)

下一篇:【民间美术】汉中民间模板图画(汉中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