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桑植花灯相比,高花灯是名副其实的灯舞。

  张家界的高花灯,原叫“高皇灯”。

  “高皇”是指远古时代土家苗族祖先高阳帝,他发明的一种祭祀性舞蹈,专门为战死者招魂配舞,据说,他在招魂跳舞时,在纸扎灯笼中放松油灯照明。此习俗传到东汉年间,相单程起义,与马援斗智斗勇,多次大败汉军。最后的决战时,在永定区沅古坪的红土坪,当地农民自发参战,助力相单程,男女老少齐上阵,点火把,打吆喝,吹口哨,唱蛮歌,跳蛮舞,制造攻势。但这一仗,农民军失利,参战的将士全部死亡。红土坪之战失败后,汉军撤走。沅古坪当地的群众为战死的义军和亲人举行招魂祭祀,沿袭打火把、纸扎灯笼习俗,吆喝起舞,后由土家梯玛将尸体赶回家乡。为纪念红土坪战争,永定土家人每年都在正月初一至正月十五,举起火把集体跳舞,土家梯玛则“栽阳桩”(栽跟头)“下马”驱疫赶鬼,祭奠亡灵。据说当时的战灯,相传就是先祖高阳招魂祭祀亡灵演绎而来,称为“高皇灯”。在清朝末期,高皇灯被民间艺人编成舞蹈,这种舞蹈靠跑动组成不同的队形,变化莫测,看的人眼花缭乱,整个队伍像高山盛开的山花,故名“高花灯”。

  高花灯,高。一是灯具的把儿高。把长一米五。用纸扎成一个四方的灯罩,将一些历史人物的像粘贴上,罩中放上两根蜡烛。二是奔跑起舞时,灯具举得高,使劲呐喊,形成一种具有浓郁色彩的民族民间舞蹈。三是艺术价值高,起舞时,有围鼓、唢呐、长号伴奏,保留古老、原始、粗犷、豪放、悲壮等艺术特点。四要站在高处看,高花灯才更显张力和卖点。

  在多情的张家界,沅古坪的高花灯有名。主要因为高花灯发源于沅古坪,加上沅古坪人爱跳高花灯。沅古坪高花灯的基本组织形式有三种,一是舞者多。一般12至24人,或48人,都是双数,可男女共舞。二是乐器不少,有锣、唢呐、大鼓、响子等。舞具为长把花灯笼,按照人数扎,一般12盏灯,代表12月。一盏纸做的灯笼,灯内燃蜡烛,灯笼顶子中安放一个个偶像,多为八仙、瓦岗寨、梁山英雄。

  高花灯的表演,主要看队伍变幻莫测。舞者举灯,边舞边演。舞时打吆喝,打口哨。舞太极图,可进民家堂屋,叫“原灯”或“民灯”,多为祝福还愿或贺喜演出。打吆喝、打口哨则只能在户外进行,否则就是对主人家不敬。在户外,放肆地舞,放肆地吹,放肆地吆喝,举灯奔跑,叫“战灯”,也叫 “众灯”。民灯,表演古代先民迁徙、繁衍、劳动生活场面。战灯表演打战破阵。其队形变化有“织篱笆”“滚柱头”“狗啃骨头”“螺蛳转顶”“八卦阵”“过天星”“羊打架”、“推骨牌”、“六儿节”、“成王点兵”“踩品字”等四十多种。

  沅古坪群众,玩高花灯,主要摆弄12个队形。表演过程中要求东起西落,进一个“半边月”,出一个“月团圆”。代表幸福与光明。我玩过一次高花灯。是今年4月23日,全市民间文艺家开展寻找民间艺人、拜师学艺活动。在沅古坪的栗山村村部。我第一次举着高花灯,与艺人们狂跑,绕诸多队形,奔得大汗淋漓,嗓子吼哑,终于得到一个女艺人的称赞:“嗨,像个舞高花灯的!”。

  高花灯,有演出市场。每年正月初一,群众就开始携高花灯翩翩起舞,走村串户拜年送祝福,给美丽的乡村一道秀色。

  在列入省级非遗项目后,永定搞元宵节,高花灯必露脸。多姿多彩的舞蹈,在城市张扬。高花灯传承者,一声喊舞,那灯,就转起花儿,在风中弥香。那人,就跑起来,在风中穿梭。灯之美,舞者俊,乐声震,场面十分壮观。

  高花灯,具有质朴之美。一眼望去,流光闪烁,又如银河戏舞,美丽绝伦。

  高花灯,具有韵致之美。红灯绿女,舞姿优雅,一如仙女散花,百步醉人,

  高花灯,具有人性之美。追求完美,鞭挞丑恶,向往幸福生活,温馨扑鼻。


上一篇:【民间舞蹈】张家界高花灯(湖南省)传承人:李世牧

下一篇:【民俗】张家界泼水龙习俗(湖南省)传承人:邹启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