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文学】王十朋传说(温州市)
2018-05-21 15:15
提起王十朋,很多人就会想到江心屿那幅著名的叠字联。关于他的民间传说同样流传甚广。相传王十朋10岁那年的冬天,为了给生病的父亲补充营养,他冒着严寒在村里一口古井钓鱼,感动了上天,破天荒钓到一条鲤鱼来孝敬父亲,这口井从此被称为“孝感井”。
王十朋,字龟龄,号梅溪,乐清市四都左原梅溪村人(今乐清市淡溪镇梅溪村)。南宋绍兴二十七年中状元后,历任吏部侍郎、饶州、夔州、湖州、泉州地方长官,力主抗金,保家卫国,体恤民情,政绩显著,是南宋时期温州地区文化繁荣的标志性人物,其所遗留的道德精神财富影响深远。
据有人考证,南宋时期温州共出过5名文科状元,但只有王十朋给后世留下了深刻印象,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朱瑞熙认为,王十朋对爱情很忠贞,夫人贾氏去世了,他终身未娶,好男人的形象从那个时候开始就深入人心,奠定了在后人心目中的地位。
王十朋考中状元已经46岁,之前他长期在家里读书、写文章,为贴补生活又开办私塾。考中状元后入仕时间只有十几年,直到60岁去世。所以,他的一生基本上在自己的家乡度过,从而给家乡留下了很多深刻印象。
葛金芳说,王十朋在中央当了几年官以后,因隆兴北伐失败,先后到各地就任地方官员,为当地做了减轻赋税、兴修水利等许多好事,其名声逐步传播开来。此外,他还是一位文学名士,曾留下几千首诗歌,再加上他是一个很正直的人,老百姓自然就把他的故事一代代传下来。
从北宋到南宋300多年时间里,一共出过100多名状元,但在历史上留下影响的状元并不多。李裕民认为,在南宋状元里名气较大的,一位是永康的陈亮,一位是江西的文天祥,还有一位就是温州的王十朋。
历经人生挫折仍矢志不渝
王十朋在家乡名气较大,在温州地区以外的知名度有多大呢?
邓小南说,王十朋虽然没有在仕途上飞黄腾达,但他步入仕途之后,扎扎实实在地方上做事情,廉洁自律,在全国各地都有一定的知名度。实际上,民间关于王十朋的故事,有不少是老百姓出于对自己心目中杰出人物的亲切感,把一些事情叠加到他的身上,使之成为一个比较完美的人物。
那么,历史上真实的王十朋到底是什么样的呢?
葛金芳说,王十朋中状元后就在中央当官,他是个主战派,隆兴北伐失败以后,主战派受到了一些挫折。这时候,王十朋仍然坚持主战立场,以辞官来表示自己绝不改主战派的立场,后来就被派到地方当官。
王十朋每到一个地方当官,首先从整顿吏治入手,同时要求底下的僚属要为民办事,廉洁自律,减轻老百姓的负担。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以民为本。
每当地方上碰到灾荒年景,他就采取发放救济粮,甚至以工代赈等各种办法,防止老百姓流离失所。比如召集民工修筑海塘,这样既能够让老百姓有饭吃,又能够兴修水利工程,这种求真务实的作风值得后人学习。
李裕民说,王十朋从20来岁开始考进士,一直考了20多年才考上,其间他父亲陪考了10来年,但直到他父亲去世还没有考上。那时候,他为了完成父亲的遗志,仍然坚持考下去。不幸的是,当时他最宠爱的三儿子又去世了。
经历了这些打击,一般人恐怕难以坚持,要么不考,要么就是走后门。因为当时是秦桧掌权,谁走他的后门,就有可能考上,但他看不起秦桧,坚持不走这条捷径。李裕民认为,从王十朋的经历以及他的诗文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位胸有大志、坚持气节、很有才华的历史文化名人。
为人做官可为后世楷模
在葛金芳看来,王十朋留给后人最大的一笔财富,就是告诉我们如何做人、怎样当官。他每到一个地方,都想方设法为当地百姓做好事,哪怕丢官都不向中央政府低头。
当时,他刚到湖州就任时,户部派来的一名官员称,湖州拖欠中央财政34万两税银。结果王十朋一查,都是一些所谓的虚额,也就是说这些钱本来就不该交给中央。比如当地有个酒坊,按规定每年要上缴税银,其实这个酒坊早就倒闭了。因此,他不愿意补交,否则情愿辞官走人。
邓小南认为,王十朋留给后人的精神财富还有很多,对当今时代仍有积极意义。在当时充满忧患、动荡的时代,他从一介平民变成一名状元,并没有屁股指挥脑袋,仍一以贯之地坚韧不拔、忧国忧民、从不苟且。
在某种程度上,王十朋可以说是比较低调为官。他从一些地方离任时,都是悄悄离去,不愿惊动当地百姓。从一些书信中可以看出,无论是否当官,他对夫人、亲友,以及同道和僚属,都怀有一颗赤诚之心。这些优良品格值得后人敬仰。
朱瑞熙说,南宋理学大师朱熹曾对王十朋有过高度评价,第一句话称他天资聪颖,第二句话说他表里如一。王十朋的地位及影响由此可见一斑。
王十朋曾留下一本书《家政集》,主要讲述如何遗承祖上意志,处理各种关系,以及如何规范道德行为等。李裕民认为,这些内容对今天教育子女仍有借鉴意义。
在李裕民看来,王十朋的两个孩子成才,经得起曲折、困难,这跟他的教育有着很大关系。现在是独生子女时代,不少父母对孩子过于宠爱,导致孩子娇生惯养,遇到挫折就想不开,不妨学学王十朋的教子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