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艺】衡南莲花落(衡阳市)
2018-05-21 11:21
据《中国曲艺志》记载,莲花落源于唐、五代时期的“散花乐”,最早为僧侣募化时所唱的警世歌曲,宋朝盛行于北方民间,明代传入湘南,在衡阳各地流行开来。清乾隆时期,乞丐成为莲花落的职业艺人,莲花落发展为丐帮讨生活的专门唱腔。莲花落亦称莲花闹,因曲调朴素似水流,唱词灿烂如花开,段落之间常缀以“莲花落”三字而得名,为百姓喜闻乐见的曲艺形式。【李太阶老师唱:夫妻且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莲花落啊,莲花落。】
据《湖南曲艺志.衡阳卷》记载,衡阳周边地区的莲花落大多融入当地的戏曲和山歌音调,衡南莲花落则坚持以衡阳白话为基础,曲艺风格古典而独特。衡阳话又有50多种方言,衡南莲花落因此丰富而生动多姿。其中三种唱腔形成了传承体系,一种是旋律起伏大、变化多的《九九十八弯》,代表性传承人为吴利宾。一种是音调激越的《老莲花落》,代表性传承人为李太阶。一种是有板无眼的《打案》,代表性传承人为张紫映。【三位老师各唱一句】
衡南莲花落的文本,李太阶老师回忆整理了上百篇。翻开手写本,唱词内容大部分是劝人行孝积善、怜贫惜老、扶弱锄虐等内容,是民间道德的活化石。也有古典诗词、民间谚语联缀而成的唱段,根据主家身份地位即兴编唱的吉祥话、祝福语。也唱一些诙谐讽喻,引人发笑的唱段。其中还有控诉日寇、宣传抗战的莲花落段子,记录着历史的屈辱和民族争取独立。
衡南莲花落的演出形式有彩唱、有单曲。彩唱是二人演出,都是丑角。单曲为一人演唱,有男有女。过去艺人化丑角装,手持竹板伴奏,边叙事边唱调,挨家沿门乞讨。依照“明王行乞登皇位”的历史故事,乞丐有地位,主家行人都要给面子。每逢农历3月28,地藏菩萨生日,衡南东乡有花子会,也就是丐帮大会,渔鼓、花鼓、杂耍、魔术,各路艺人演出完毕之后,莲花落作为压轴好戏款款登场,点评各个节目,最终落下莲花幕。【李太阶老师演唱“十二月劝古人莲花落”】
衡南莲花落可考的传承谱系:
第一代师祖,金芳旺,艺名冬徕,金甲岭人,1944年被日本人打死。
第二代师父,刘友云,艺名杜伢子, 1961年去世。
第三代李太阶,艺名初徕。现年86岁,仍然在乡野和城镇演出莲花落。
第四代吴利宾,三塘人,现年66岁。张紫映,泉湖人,现年63岁。
第五代王志敏,宝盖人,25岁。张宇,车江人,25岁。
随着社会的发展,电影电视手机网络,发达的媒体带来了多彩的文艺生活方式,衡南莲花落演唱活动已不多见。艺人年事已高,年轻一点的也半路出家转行,衡南莲花落存续状况堪忧堪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