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戏剧】木板大鼓(河北省)传承人:刘凤喜
2018-05-21 11:02
刘凤喜,男,汉族,1938年2月出生,木板大鼓代表性传承人,沧县文化馆群艺辅导员,现已退休。
刘凤喜16岁学艺,师从温贵泉,三年后出师行走江湖。1956年参加沧县曲艺队,1971年加入沧县文工团。曾为全国曲协委员、河北省曲协理事、沧州市曲协副理事长。
刘凤喜注重木板大鼓接班人的培养,曾收徒15名,其中杨华生、刘寿玉先后成为河北省曲艺团演员和黄骅曲艺团演员。他所在传承谱系为:庞凤城(1840-1920年)→赵金香→姜宝臣(1880-1945年)→温贵泉(1898-1967年)→刘银在(凤喜,1938年至今)→[李寿恒、刘寿玉、杨寿亭(华生)]和刘景松(1952年至今)。刘景松→[刘海洋、刘景策、刘景江]。
刘凤喜的演唱功底深厚,口齿利落,嗓音宽厚,在唱腔上讲究委婉多变,韵味醇厚。表演上善于表情达意,刻画人物细腻淋漓,尤以描述侦破、擒拿、打斗、两军对垒情节时,紧紧扣住观众心弦而著称曲坛,手、眼、身、步配合得体,清新秀丽,既严谨又朴实大方,在全国曲艺界颇具名望。
刘凤喜对木板大鼓潜心钻研,改革创新,在吸收当地民歌、戏曲及外来曲种的基础上,丰富了木板大鼓的曲调:一是对大鼓的板腔结构进行归类,总结了头板、二板、三板的演唱特性。二是变木板大鼓每句尾声的浓重背宫腔为轻声上挑,使音乐旋律舒展悠扬、轻快活泼又不失原来的沉稳、粗犷。刘凤喜第一次把木板大鼓这一曲种搬上舞台,为木板大鼓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
刘凤喜演唱的代表性作品有:《杨家将》、《下南唐》等大书十几部,《夜探潇湘》、《少女智斗歹徒》等精品名段几十个。2004年,他表演的木板大鼓《公仆情》获河北省“燕赵群星奖”。自2002年以来连续六年参加“古韵书场”沧州木板大鼓特别说唱活动。
表演木板大鼓五十余年来,刘凤喜足迹遍及全国各地,多次参加北京、石家庄等地的文艺调演,并屡次获奖。上世纪70、80年代,他表演的曲目风靡全国,《人民日报》、《河北日报》、《中国曲艺》等对刘凤喜的艺术生涯给予专门介绍,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14家省市电台多次播放他演唱的《夜探潇湘》、《少女智斗歹徒》、《鸿雁捎书》、《娶女婿》、《责任制后的新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