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韩城众多的文物古迹和璀璨的民间艺术当中,有殿堂级别令世人为之惊叹的,也有生活气息浓厚、老百姓家不可或缺的,其间有一种古老而传统的手工技艺在延续,在流传,它就是韩城印花技艺,曾在韩城境内十分兴盛,享誉渭北地区。

手工印花布,是用土织布印染加工而成,在唐宋时期已经盛行,明清时期达到鼎盛。它曾经深受人们的喜爱,作为生活必备品而存在。在民国年间,印花布可制作一些简单的花布、枕套、门帘等,绘的也只是简单的毛笔画。到上世纪四十年代,印花艺人根据人们的意图制作简单的印花制品,在乡间集会上销售。解放后,艺人们在白布上印上各式花样,做成包袱、桌布、门帘、围裙等生活用品,促使这门行业兴盛起来,并慢慢由农村发展到城里,由转巷叫卖到街面设立出售点,兴盛经营达40余年。原来的韩城县曾是渭北地区印花制品生产最集中的地方,老城街上有许多家庭作坊,每逢集市便在门外设摊,此外还有从各乡镇村子专程赶来摆摊经营的流动匠人,摊位前颇为热闹。那时的年轻人结婚所用的花袱子、花门帘在女子的陪嫁物中是必不可缺。赶集时由长辈陪着姑娘,拿着自己手纺家织的白粗布料,去找作坊或集市摊位,现场定样,当面印制。回到家中,母辈还要在印花袱子四个角缝上色彩艳丽的“馄饨”。 除此之外,民间的婚育庆典也是用印制的花包袱将虎头馍、衣物被单包裹,别有一番风味。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60年代,其间,正是流行印制门帘、花包袱、围裙等印花制品的兴盛时期,几乎家家户户都在用这些物品,尤其是婚嫁时需求量更大。此时民间印花艺人就明显感觉到父辈们传下来的手绘方法已经滞后,制作用时过长,导致商品供不应求,于是不断进行摸索、探究、改进。譬如在画圆时,先用圆规画好,再涂色,需耗时一两个小时;后将圆刻成模板,在需要画圆的地方放上模板,直接涂上颜色即可。这样,画一个门帘从用时一、两天节省到四、五个小时,缩短了工期,并逐渐由印单色制品发展至二色、三色、四色等制品,错落有致、有深有浅、花样繁多。如此,既节省了制作时间,又丰富了产品。至80年代,由于技术革新、机器的大量使用,乡村家庭手工纺花和家庭织布开始逐渐衰落,做印花袱子与门帘用的布匹,逐渐改由营业商铺从大纺织厂进货,在集市上当面印好作为商品出售。至90年代中期,手工印染生意逐渐减少:进入21世纪以来,已濒临凋敝的危境。现今,大多经营历史长、技术水平高的老作坊已处于停业或半停业状态,还有许多老艺人已黯然去世,而他们的后辈也很少再做印染,当年的繁盛景象已不复存在。

韩城印花技艺的题材源于生活,大多是鸟兽鱼虫、花卉果蔬和戏剧人物。经常见到的花形有:狮子滚绣球、凤穿牡丹、龙凤呈祥、喜鹊衔梅、猫蝶富贵、荷塘鸳鸯、鲤鱼跳龙门、金鱼闹莲、莲年有余、蝶恋花、二龙戏珠、四喜满堂、事事如意、四季平安、麒麟送子、牛郎织女等。这些寓意吉祥的图案,适合民间喜庆场合使用,反映了人民对幸福生活的追求和渴望。图案大体分为团花、四方连续和单独纹样。有的是几个纹样拼在一起,有的是一个单元纹样或并排刷印、或四周加边,构成不同效果的图案。花心和花边分别印制,印刷比较灵活,可根据布幅的面积扩大或缩小。色彩古朴典雅,以纯白或黄为统一底色基调,再根据模板题材着红、黄、绿三色,色块之间常空出白(黄)底或留出白(黄)线,使画面清晰透气,又起到对比色之间调和的作用。尤其花袱子的花式有很多讲究,在袱子四角多以“四季花”为装饰、中央部分则大量使用对称的吉祥纹样,颜色鲜亮活泼,富有朝气。韩城印花配色手法灵活多样,经过长期实践,民间艺人懂得各种染料的性质,摸索了一套使用色彩的办法和规律。这些丰富多彩的配色手法,使民间彩印花布色彩鲜艳、厚重、热烈富有装饰性,地方特色明显,艳而不俗,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

韩城印花技艺立足淳朴的乡土坊间,流布范围广,群众根基深,反映着社会经济状况、时代生活方式和人文理想追求,是韩城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2010年已被列入渭南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上一篇:【曲艺】盐山竹板书(河北省)传承人:张玉良

下一篇:【传统舞蹈】昌都丁青孜珠寺羌姆(昌都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