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韩城市以北的西庄镇一带,流传着一种久远的民间祭祀、求雨祈福活动——抬神楼,也叫趔爷架(爷,韩城方言读ya,即神的意思;架,即神楼)、耍神楼或闯神楼,是韩城当地独有的一种别开生面的庙宇祭祀和祈雨求神的艺术表现形式。作为韩城社火中最特别的项目之一,韩城抬神楼以其威武雄壮已成为全国独一无二的社火奇葩,被誉为“社火之王”。

抬神楼于民间祭祀何时起源,无确切记载。清(康熙) 《韩城县志》载:“在县北西庄村,为神至灵。按碑:神姓房,讳寅,以宋真宗梦中治疽显。今香火盛,在每岁清明日,四方朝礼甚众,为社南北凡八。锣鼓、旗帜、大炮之盛,震满山谷。……其来也,导以鼓乐,喊声不绝,数十人肩之,维系以经索”。 现西庄镇法王庙(1957年被列为陕西省重点保护文物),建有前殿、献殿、寝宫和法王墓以供人敬奉。相传清乾隆年间在法王庙大殿两侧书有名联:庄列东西郭田井亩八家地,谷分上下柳翠杨青三月天。这副对联巧妙将八社名字(即八村,指现在的东庄、西庄、郭庄、井溢、上甘谷、下甘谷、柳枝、杨村),布局嵌入其中,而且也巧妙点出了法王庙会举办的时间。据西庄镇东庄村清康熙年间的《神楼记》载:“抬神楼”是西庄八社迎送神医法王时耍的社火。东庄村神楼上有文字记载:“吾邑有法王神楼,正月十五迎神于村,清明送神于庙,厥有定规,由来已久矣……康熙二十二年(公元1683年)合村重修”。由此可见,法王神楼已在清康熙以前就已形成,距今至少有300多年历史。此处所指法王姓房名寅,字百虎,唐末韩城西庄附近井溢村人,是韩城历史上充满传奇色彩的一位民间名医,传说因为宋真宗梦中治痈而被封为法王。尊医为神,驱邪逐瘟,使东庄村的“耍神楼”不同于别的祀神社火,粗犷威武,气势非凡。

抬神楼求雨祈福起于何时,亦无准确记载可查。据费秉勋所著的《古舞丛说》记:在周代系统的礼乐制度中,求神祈雨之舞有其专名,称作“雩舞”。求雨者被烈日暴晒,舞者吁嗟求雨,拉长声音向天叹息呼号。而抬神楼正是渭北古老的求雨祭祀活动,求雨的形式上与古代的“雩舞”颇有相似之处,以此推断,它如“雩舞”一样很可能是先民创造的,流传久远。

韩城抬神楼分为文神楼和武神楼两种。文神楼乃法王楼,为木质结构,高约6尺,宽约4尺见方,重约400公斤。楼左右有两根碗口粗的抬杆,长约12米。抬时前4列,后4列,各8人,共需16人抬。楼顶飞檐,雕制精巧,规模宏大,形若宝殿,彩绘华丽,金碧辉煌。楼内为赤面金身、横眉怒目、手捉毒蛇的泥塑法王坐像,栩栩如生,让人肃然起敬。八社均有各自的法王神楼,大小、结构基本相同,只是彩绘的图案、雕刻的花纹略有不同。逢年过节,人们蒸法王馍,祭神之后,家中男丁分食,意为仰仗法王神灵,身强体壮,驱病消灾。每年正月十五,西庄八社迎神于村,各家轮流奉祭,直至清明节,全村送神上庙,献祭焚香,唱大戏,耍神楼,锣鼓喧天,气势澎湃。    

武神楼一般在文楼前开路,称之为“黑虎”和“灵官”, 神像面目凶猛怪异,红脸持锏,黑脸抓鞭,令人生畏。神楼建制较小,四人抬之,均为4.5尺高,2.3尺宽。武神楼敬以黑虎、灵官,作祭奠菩萨祈雨求福之用。每年正月初九,附近村民必抬着神楼经盘道川朝山赴南峙寺祭奠菩萨。武楼在前,“菩萨”文楼在后,祭奠队伍有男有女,还有声势浩大的锣鼓队,目的是祈求新的一年风调雨顺,儿孙满堂,国泰民安。及至七月十五,夏粮丰收入仓、秋作物长势良好之时,各村又抬着神楼绕村转耍,以示庆贺。尤其是每遇久旱不雨之时,当地群众也会抬着神楼,前边童男、童女数人,加上祈雨队伍,形似朝山之状。人人头戴柳圈,抱水瓶者赤身光足仰面呼天,希望得到神的保佑,早降甘霖,以救众生。

在传统的抬神楼表演中,总是火铳开道,村牌对联在前,道锣大号列后,神楼居中,马锣压阵,彩旗绕杆翻飞,锣鼓伴奏。当人群猛然闪开,只见4人抬的武神楼,由手足束有铜铃的剽悍青年抬着,一手扶杆,一手抓楼底,与神楼浑然一体,像一辆威武的战车,横冲直撞,前颠后摇,威风凛凛。16人抬的法王神楼被人簇拥着赫然出现,在领楼人的引导下,抬楼人步调一致,轻踏慢进,进退有序,庄重严肃,神威自显。武神楼在法王神楼四周荡来荡去,手足上的串串铃声与神楼上的千百铜环相呼应,铿锵作响,悦耳动听。突然,火铳齐放,鼓声震天,人声鼎沸,武神楼横冲直撞,忽如脱缰狂奔之马,左冲右突,耍手脚下生风,铜环声如波涛澎湃,呐喊声震谷裂川,扣人心弦,观者时而屏住呼吸,时而喊声如雷,场面甚是壮观。

抬神楼的舞蹈动作,配以韩城行鼓之鼓点。随着|××|×× ×|×× ××|×× ×|的鼓点,表演者以统一的步履,做对称的“耍架式”舞蹈动作,或踏步、或稳重而有节奏的前行。合着全身上下和谐律动,神楼也会有规律地起伏摇摆,给人以和谐之美感。踏步,犹如小舟待航;前进,犹如小舟荡漾。随着表演者的情绪上升和观众的叫好声,锣鼓快击紧敲将表演者带入冲锋陷阵的场面,呐喊飞奔,乘风破浪,神楼犹如腾于黄河波涛之上,观众紧避急退,心情也随之起伏飞升,似有飘飘如仙之感。武神楼抬手既耍且舞,动作包括趔、跳、抠、跑、撞、跪、扳、压和上杆、游摆、打斗等,剽悍勇武,前闯后拥,势如雷霆。高潮时拼死相搏,难辨雌雄。两台神楼顶在一起时,抬手将抬杆扔于半空,挥旗相搏,激烈刺激,动人心脾。行鼓声中,武神楼威风凛凛,横冲直撞,文神楼庄重严肃,进退有序,二者特色显明,富于情趣。

抬神楼这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形式反映了早期人与自然、社会的关系,它是迄今为止国内仅存的一种舞神楼形式,是古老傩舞、雩舞的一种特殊延续。在人力有限的古代,神在人们的眼里是至高无上而令人敬畏的,而韩城却把抬神楼叫做“耍神楼”、“耍爷架”、“趔爷架”等,反映了老百姓对神的一种朴素本真的情感,寄人之情于神身。现存东庄村神楼上文字记载:“诗曰於穆清庙,诗盖言,妥神灵于清庙也,而神灵之妥有坐像,即有行像,坐像主乎静,行象至乎动。静有常,动有时也……”由此可窥:祭神,属于静乎;耍神,属之动乎。神不但要敬,而且也要娱。何以娱之,以耍为之,既娱神又娱人。用其舞者的话说:“耍神,实质是娱人。神虽不食人间烟火,可也耐不得寂寞,也需要娱乐,也要动之,人为神而动,自己娱之,与神而同乐之。”幽默的话语道出了耍神楼的实质内涵。韩城老百姓或因久旱不雨,对神产生不满情绪,因而抬其戏耍之,摇来晃去以示惩罚;或因对“恶人”有权有势,不仁不义,欺压乡里之徒抬着神楼冲撞之,闯其门户以促其改邪归正;或因自己娱之、与神同乐之的心理等等体现出老百姓耍神楼的本真意义。

韩城抬神楼以不可冒犯的神威延续至解放初期。解放后,韩城抬神楼从专门的祀神社火走进了喜庆社火的队列中。上世纪50年代初,因破除封建迷信,法王庙会和抬神楼被取缔。“文化大革命”时期,除韩城市东庄村法王神楼被藏之外,其他神楼均遭焚毁。直到上世纪80年代初,陕西省文化厅派文艺工作者来韩考察,为神楼表演作了一些艺术处理,将祭祀法王的“法王神楼”和祈雨求福的“武神楼”合二为一,使其在表演上更趋完美,成为韩城独具魅力的社火艺术形式。

1990年,装饰一新的东庄神楼作为压轴节目在韩城市首届文化艺术节开幕式上重新展现,将关中汉子的粗犷豪放发挥得淋漓尽致。次年,与韩城行鼓组成陕西代表队,参加在山西太原举行的国际锣鼓节和全国第二届民间艺术节,当百余名光着头、身着白色坎肩、足登红缨黑布鞋的东庄汉子在铿锵的韩城行鼓声中,抬着神楼第一次在全国观众面前亮相时,现场欢声雷动,那浑厚的鼓点、威武的气势、豪放的舞姿,一下子征服了千万观众,荣获全国民间艺术节金奖。《人民日报》(海外版)如此称赞:“这些韩城小伙不是艺术家,胜似艺术家。”国家民间文艺协会主席贾芝先生说:“这是我一生所看到的最精彩的民间艺术表演。”这是韩城抬神楼第一次在全国观众面前亮相,正所谓“东渡黄河国际奖,西出岐山盖散关,南赴铜关舞三省(陕、山、河南),北上延安壶开颜(壶即壶口),天安门前耍神威”。从此 ,“东庄神楼”一举成名。1996年,韩城东庄神楼代表陕西省在北京太庙参加中华青年锣鼓擂台大赛,荣获最佳气势奖。2003年,韩城市广电局和韩城市文化馆合作拍摄《荡楼人》,对保护神楼艺术资料、促进神楼艺术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2005年,参加纪念司马迁诞辰2150周年“风追司马”大型电视直播活动,大型电视文化行动“唐师曾走马黄河”的拍摄及渭南市建市十周年大型社火舞诗《华山魂》演出。 2007年,韩城抬神楼成功入围陕西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10年,在中国·韩城“司马迁”杯首届全国锣鼓大赛中,独具地方韵味的韩城抬神楼勇夺“银鼓王”称号;同时,中央七套“乡土”栏目对韩城抬神楼做了专题报道。 2012年,在西安曲江 “风追司马·韩城文化周”活动,向国内外观众充分展现了韩城民间文化的独特文化魅力。

如今抬神楼的表演早已远离了原来封建的实质与意义,成为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成为中华民间艺术百花园中的一枝独秀。



上一篇:【传统戏剧】西河大鼓(河北省)传承人:郑燕

下一篇:【传统技艺】大理纸扎(大理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