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非遗大数据 文章内容

马双福,男,满族,1953年生人,1962年毕业于承德专区戏曲学校,现为平泉县文化馆曲艺干部,燕山大板代表性传承人。平泉县政协常委,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承德市曲艺家协会副主席,承德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

燕山大板是廊坊地区的仝正年作词,相声演员刘文亮唱腔设计,板胡演奏员王德华录曲整理,在吸收快板、唐山影调、西河大鼓、乐亭大鼓、关里夯歌和二人转等音乐元素进行提炼融合后形成的曲艺形式。1975年,平泉县的文艺工作者,在参加河北省曲艺汇演时,发现来自刘文亮表演的《种子迷》很独特,便有意跟其学习,这就是后来形成的平泉燕山大板的雏形。后来,酷爱快板书的马双福经河北省曲艺团老师引荐,见到刘文亮先生,并拜师求艺。看到马双福的快板书底子很厚,悟性很强,1986年,在引师常志、保师李春来、带师赵连信等人的见证下,举行了拜师仪式,被刘文亮收为入室弟子。

30年来,在保留原有风格的基础上,马双福对燕山大鼓做了较大改革,突破了原文学格式窄、唱腔曲牌少的局限,由过去的单一歌颂型发展到现在的有人物、有故事、有情趣的作品。题材扩大后,马双福根据不同的内容,增加道口说白,将燕山一带所流行的方言土语、生活习俗、民间小调等都很恰当地融入其中,使其更生活化,更富有表现力。

马双福多次参加各级文艺汇演。1997年,在全国 “群星奖(戏剧曲艺小品)”大赛中,马双福创作、表演的燕山大板《补婚礼》获得了优秀奖,使燕山大板这个曲种得到了专家和领导的关注,至此,燕山大板这个曲种得以正式确立。 

燕山大板,是一个表现力很强的快板说唱形式。通常是一个人表演,用三弦、四胡、扬琴、大提琴等伴奏。演唱者左手持小板,右手持大板,以打出节奏。在表演过程中,除一般手势外,还可根据故事情节设计、加入表演身段,再加上马双福把快板艺术中的“翻、转、磕扣、抖、代、轮、连”的技法发挥到极致,极大地提高了燕山大板的艺术感染力。


上一篇:【民俗】渔溪王氏春冬祭(衡阳市)

下一篇:【民俗】“大理白族绕三灵”(大理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