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渔溪王氏春冬祭(衡阳市)
2018-05-21 10:48
王氏宗祠,又名王家祠堂,位于衡南县栗江镇大渔村,始建于北宋时期,琅琊王氏后裔王万庄公为避战火迁居至此,称衡阳渔溪王氏。“古今忠孝门第,世代耕读人家。”忠孝与耕读是王氏宗祠的人文精神,延续一千余年。渔溪王氏代代英豪,贤人辈出。古有科举二十二进士及第,欧阳修、湛若水为之作序题联;近有黄埔六十一将才报国,林森、蒋中正为之挥毫泼墨。渔溪王氏历来有“楚南第一家”“衡阳第一家”之美誉,是湖湘文化的活化石。
历史上最盛大的一次祭祀是公元1478年(明成化14年),第11代孙、工部侍郎王昭重修扩建王氏宗祠时,回乡购买300亩祀塘,命名为半月塘,专供祭祀和办学用度,培养子弟,昭示族人要常怀祖德,发扬光大,并亲自主持春祭仪式,在衡阳影响深远,“衡阳第一家”美名由此得来。现祠堂石柱上有名联:“春草池塘一派渔溪新绿水,画堂燕子千年王氏认乌衣。”刻记了当时祭祀的盛况。
渔溪王氏祭祀文本也是家训上的规定:
【2015年秋祭祝词现场声,王氏宗祠管委会会长、第27代孙 王桂诚】
圣朝教民榜文曰:昔者,祖宗相继鞠育子孙,怀抱提携,劬劳万状,每逢四时交代,随其寒冷增减衣服,撙节饮食,或忧近于水火,或恐伤于蚊虫,或惧罹于疾病,百计调护,唯恐不安,此心悬悬,未尝暂息,使子孙成立致有今日者,皆祖宗劬劳之恩也。虽欲报之,莫知所以为报。兹者节届仲春(孟冬),天气将温(寒),追感岁时,不胜永慕,谨备酒肴羹饭,率阖宗眷属以献,尚飨!
【同期声:王氏宗祠管委会副会长、第26代孙王芳礼】
一千多年来,每年的春冬祭文,首先都是朗读家训上规定的祝词,后面添加一些新的内容。规定的祝词从没有更改,添加的新内容,一个是报告新人喜讯,家族的发展,感恩祖德庇佑,鼓励后人继续努力,为王氏宗祠争光。
【同期声:王氏宗祠管委会副会长、第24代孙王秀会】
一个是捐资助学,报告王氏宗祠后人捐资助学名单,报告王氏宗祠考上大学的子弟名单,向大学生发放捐助资金。号召大学生以学为本,奋发有为,将来报效国家,回报渔溪王氏。
渔溪王氏春冬祭,教导后人尊史敬祖,遵纪守法,忠孝为本,耕读传家。优良的宗规宗训传习千年,在宋朝,因四世祖王永贤文章灿烂,人品敦实,得到大文豪欧阳修为王氏宗祠第一谱作序。在明朝,因王昭忠贞报国、勤政为民,受到三朝帝王封荫以及历代状元的尊崇。“历朝甲第,累世文明”大门石柱联为明代状元尚书湛若水所刻。抗日战争时期,因王氏男儿近百人上战场,牺牲性命保国家,得到委员长蒋介石为王氏宗祠第十四次修谱作序。渔溪王氏春秋冬的文化精神是重建家族秩序、增强家国凝聚力、建设美好现代社会的健康、积极和文明的力量,也是榜样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