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非遗大数据 文章内容

杨宝山,男,汉族,1933年出生,渔民,黄骅市冯家堡村人。

杨宝山的爷爷杨文炳、父亲杨玉海都是村里很有名气的渔鼓艺人,受家庭环境熏陶,杨宝山自幼跟父亲学唱渔鼓曲子,12岁时已能独立唱曲。每到冬闲的时候,他和渔鼓爱好者们就义务为村民演唱渔鼓曲,为当时被称为“苦海盐边”的渔村增添了无穷乐趣。

由于渔鼓传授为口耳相传,没有文字材料,杨宝山就帮父亲记录鼓词,缺少纸张,他想法把旧线装书裁开,使用反面来记录鼓词。几年坚持下来,他记下很多书段,如《东游》、《西游》、《南游》、《北游》、《杨宗保搬兵》、《蟠桃会》、《降人生》等。通过记录鼓词,他对渔鼓的文化内涵有了深刻的理解,为以后唱好渔鼓奠定了坚实基础。

《中国曲艺音乐集成》评价他的技艺特征:演唱吐字清晰、韵味纯正,演唱较轻巧、抒情。词跟嘴、曲流畅,字正腔圆,充分显示出深厚的功力,是一代渔鼓的佼佼者。

建国初期,杨宝山带领5人组成的演出队,代表村里参加沧州专区业余文艺演出,自编自演的渔鼓剧《韩湘子下山》,在汇演中获一等奖。1959年,黄骅县文化馆派他到沧州“河北艺术学校”学习,对提高他的演唱水平帮助很大。1960年,杨宝山编排的渔鼓《共产党恩如山》参加了河北省群众文艺汇演大会,在天津中国大戏院演出,获铜牌奖章。目前,杨宝山通过回忆抢救性地发掘出了《蟠桃会》、《哭五更》、《林英跪经堂》等多个曲目。

黄骅渔鼓体现着浓厚的地域特色,比如艺人们演唱使用的两样道具:渔鼓是截取渔民下海捕鱼常用的竹竿,用鱼皮蒙制而成;另一样简板用硬木板稍做加工而成的。杨宝山渔鼓蒙着的是一层比鱼皮稀缺的河豚皮。

杨宝山是黄骅渔鼓唯一的第三代传人。第一代有王歧彬、杨文炳等,第二代有杨风林、赵玉堂、杨玉海等,第三代有杨宝山、时金楼、杨宗荣等。

黄骅渔鼓是渔民自娱自乐的一种艺术形式。说唱形式是以群体坐唱为主,也有单人唱、双人唱的。音乐节奏节拍变化十分灵活,其板式包含[慢板]、[平板]、[数板]、[三拔气]、[韵白]、[便白]、[上场引子]、[上场诗]等。黄骅渔鼓标准的传统说唱,使用的伴奏乐器为渔鼓和简板。黄骅渔鼓演唱书目丰富而少有与其他曲种相重者,其中《南游》、《北游》、《东游》、《西游》,均为其它曲种所未见。从演唱文字的角度讲,它也有其独到的艺术价值。


上一篇:【传统戏剧】“大理白剧”(大理市)

下一篇:【传统技艺】三塘鱼粉制作技艺(衡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