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非遗大数据 文章内容

张贵玲,女,汉族,1933年4月出生,鸡泽县小寨镇榆林村人,梨花大鼓代表性传承人。曾任河南行署文工团业务团长、鸡泽县郭二庄俱乐部业务团长、鸡泽县曲艺队队长。1941年开始跟父母学艺演出,1968年到鸡泽县煤炭建筑公司工作,1972年至1988年成立曲艺团在鸡泽及周边地区演出,1989年退休在家。

张贵玲师承父亲张和安,继承和发展了梨花大鼓的技能技法,风格朴实,运字行腔声情并茂,唱腔丰富多变,曲调高昂。说、唱、道、白兼备,叙事抒情交融,有着独特的艺术特征。其父张和安外号“四黄毛”,师承梨花大鼓艺人李大生,主要活动在邯郸、邢台、南宫等一带。

张贵玲的作品植根于民间生活,多表现民间疾苦和农家故事,生活气息浓郁,寓教于乐,深爱人们的喜爱。她演出的主要传统书目有《海公案》、《响马传》、《杨金花夺印》、《刘大哥劝老婆》、《丝绒记》等,其表演的《挺起腰板扛红旗》、《家史》获邯郸地区文艺汇演一等奖,《百花齐放》获邢台地区文艺汇演一等奖,在大名县曲艺大赛中获二等奖。

梨花大鼓起源于清光绪年间,早期叫“犁铧大鼓”,因演唱者手持梨铧片伴奏而得名(现用月牙铜板伴奏)。曾被京韵大鼓、梅花大鼓、山东快书等曲种吸收,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主要流传于山东、河北省南部。据说,清末小说《老残游记》中所写的黑妞、白妞,皆为弛名的梨花大鼓演员。梨花大鼓唱腔丰富多变,素有“腔多字少七十二哼哼”之称。以说为主,唱为辅(中长篇书较多),有慢板(哭调)、紧板、匀板,句式有十字韵、七字韵等,主要伴奏乐器:三弦、铜板、京鼓。演员的服装也多是女穿旗袍,男穿长袍。据统计,河北曾拥有一批较有影响的梨花大鼓演员。20世纪30年代,流行在冀南一带的魏金凤、穆大爱、孙金梅等享有盛名。
    张贵玲老人虽然身体还算健康,但是由于当年表演时没有话筒,嗓子受到了很大的伤害,已经哑了。


上一篇:【民俗】“大理三月街”(大理市)

下一篇:【传统体育、游艺和杂技】吴桥杂技(河北省)传承人:于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