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戏剧】威县梨花大鼓(河北省)传承人:张君丽
2018-05-21 10:32
张君丽,女,回族,1963年出生,威县常屯乡横河村人。1983年至1984年在山东德州地区宁津县文化馆从事曲艺表演。1985年至今在威县业余从事梨花大鼓说唱表演。
张君丽生长在梨园世家,父母均是戏曲演员,从小就随父母学习戏曲表演。1983年,张君丽拜威县著名梨花大鼓老艺人孙金枝为师,1985年随孙金枝到威县常屯乡横河村落户,得到孙金枝真传,掌握了梨花大鼓的唱腔、板式及表演技巧,成为孙金枝的嫡传弟子。孙金枝曾历任中国曲艺家协会理事、河北省曲协副主席、第四次全国文代会代表,她对于梨花大鼓的革新、传承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梨花大鼓传承从清嘉庆年间始有记载。时有河北威县的王奎山、临西县的吕连山和李明山、清河县的徐靠山和临城县的冯云山等梨花大鼓艺人。张君丽系梨花大鼓著名艺人李明山一支,按喜、玉、金、广、献、同、明、富、德、昌等“十字”辈传承,依次是李明山、喜字辈不详、谢大玉、孙金枝、张君丽。
梨花大鼓主要分南口、北口两大流派。南口流传广,影响大,早期原唱快口,唱腔流畅动听。北口流行于鲁西北、河北南部一带,俗称“老牛大捽缰”调,曲调质朴,吐字夯实有力,富于乡土气息。梨花大鼓的音乐唱腔基本上分别归纳为慢板、快板、散板等形式。梨花大鼓伴乐最初为两枚犁铧片和书鼓,后来将犁铧片改为铁片或铜片,并增加三弦伴奏,一般1人演唱或2人对唱,2人至3人伴奏,唱词基本上为七字句和十字句。演唱时右手执鼓楗击鼓,左手操月牙板敲击演唱,乐师以三弦伴奏。到20世纪70年代后,增加了四胡、二胡、扬琴等伴奏,丰富了演奏效果和表现力。梨花大鼓曲目丰富,传统优秀剧目有大部书50余部,比较著名的有《包公案》、《薛仁贵征西》、《香岁帕》等。
张君丽的演唱嗓音宏亮,吐字清晰,曲调婉转,节奏明快,唱腔自然,古朴大方,声情并茂,注重表现人物的内心情感,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张君丽常年在威县及周边地区演出,多次参加省及邢台市举办的文艺汇演并获奖。1998年表演的梨花大鼓《女儿也是后传人》获邢台市计划生育文艺汇演二等奖。2005年表演的梨花大鼓《有钱难买后悔药》参加了河北省防治艾滋病专题晚会。2006年表演的梨花大鼓传统曲目《大闹菜园》参加邢台市春节曲艺晚会。
目前,张君丽收藏有梨花大鼓艺人孙金枝的表演道具、照片等珍贵资料,掌握了《西厢记》等梨花大鼓口传传统曲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