堆谐,即西藏上部地区,或西藏西部地区的歌舞。“堆”的藏文直译是“上部”或“西部”,“谐”的译意是“歌舞”。“堆”有两种涵义:一方面,“堆”是从早期相沿下来的一个地理区划名称,即以前把藏区划分为“上部阿里三环”、“中部卫藏四翼”、“下部多康六岗”3个部分,而“堆”是“上部阿里三环”的简称,是指西藏自治区的日喀则地区西北部至阿里地区的广大地区及印度控制的克什米尔的拉达克地区。另一方面,由于在西藏高原人们大都沿河谷而居住,习惯用河水的流向识别方位,把下游地方叫做“麦”,上游地方叫做“堆”,而且通常把雅鲁藏布江上游的定日、拉孜一带以及再往西的地域称为“堆”,那里的人叫“堆巴”,堆巴人的歌舞就叫“堆谐”(注:罗念一:《论果协及西藏三大乐舞的形成》,《艺研动态》1987年第6期,第5页。)。就堆谐而言,“上部阿里三环”之“堆”只是一种地理区划的泛指和习惯称谓,而并不完全指整个“上部阿里三环”有堆谐的分布,甚至有学者认为“阿里地区是没有这种艺术形式的”(注:边多:《论西藏堆谐音乐艺术》[J],《艺研动态》,1987年第4期,第46页。),而实际上,定日、拉孜一带以及再往西的地域之“堆”则是堆谐的主要发祥地。

《堆谐》最早流传于雅鲁藏布江流域,地势高耸的日喀则以西至阿里整个地区的圆圈舞,后来逐渐盛行于拉萨。是最早出现的由六弦琴乐器伴奏的舞蹈。

2008年6月7日,西藏自治区拉孜县申报的“堆谐”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上一篇:【传统舞蹈】上刀山(河北省)传承人:程香太

下一篇:【传统戏剧】威县梨花大鼓(河北省)传承人:张君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