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非遗大数据 文章内容

杨丙军一九六六年出生在河北省安新县白洋淀一户贫困渔民家庭,27年前,少年的杨丙军像白洋淀其它孩子一样在水上逮鱼摸虾,嬉戏玩耍,而顽皮的杨丙军与其童年伙伴又有不同之处:喜欢画画和民间工艺。一次偶然的机会结识了来白洋淀写生的工艺美院的师生,一个月的交往,杨丙军大开眼界,白天免费给师生们当船工,晚上学习基础知识。就这样当师生们结束写生后回北京时征得了杨丙军父母的同意后,将这个渔村的孩子带到了北京,在北京中央美术学院和中国书画社学习。

“时运不济,命运多舛”,三年后,杨丙军一次探家的经历触动了他,此时家里的经济状况比他走时更糟,看到父母被岁月刻蚀得憔悴不堪的面孔和兄弟们因他上学拖累的样子,深感心里不安。最终他选择留在淀子里。杨丙军在他步入人生低谷时没有沉沦,而是把他在学院学到的东西带到了民间,并寻求结合点,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他结识了当地远近闻名的民间艺人李同林,这个人后来成了他的岳父,农闲时,这些志同道合的人聚在一起聊民间工艺,搞苇编,做烫画,用苇子做大虾,研究各种编织技法和图案设计。

1988年安新白洋淀重新蓄水,白洋淀有了水就有了生机,安新县政府提出对外开放,大搞旅游业,大好的机遇来了,杨丙军、杨丙珍、李同林等借着这股春风,大胆的办起了首家白洋淀苇编工艺制品厂,渔村沸腾了,千百年来人们只知道用芦苇编织席子、小篓,帽子等生活之用,没想到还能卖钱,所以村民们鼓励杨丙军一定要好好干,将来大家也能沾点儿光。杨丙军暗下决心,一是要把芦苇编织技术全部学到手,二是结合市场看看来白洋淀旅游的人们怎么看待白洋淀苇编工艺,通过艰辛的探索,最后发现,当时的苇编工艺太粗太笨工艺相对落后,跟不上时代发展,这时厂子也面临了很大的压力,流言蜚语接踵而来,杨丙军从小就有不怕输的性格,越挫越勇,他同四哥杨丙珍、老艺人李同林商量,不能走老路,必须在传统苇编的基础上融入现代设计理念,提高技术水平,做出精品,而且能让客人们方便携带,这样经过无数次的试验,终于做出了一种将芦苇、编织、烙烫后粘贴于镜框内的工艺品,而且能够摆挂。

1990年,保定市举办了首届五省市工艺美术博览会,芦苇画钟魁获得了一等奖。就这样在以后的几年里,杨丙军苇编厂又连续在北京及国外获得了多项大奖,并受国务院和河北省政府多次委派到美国、加拿大、台湾、香港等地艺术交流,现在杨丙军不但带动着乡亲们在搞芦苇工艺画,而且还将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进了大学,成立了河北大学芦苇艺术研究所。2011年又与安新县职业技术中专学校联合成立了安新县芦苇工艺画培训基地,为传承这一古老而现代的宝贵遗产作着不懈的努力。

 


上一篇:【传统技艺】三井十里香酒酿造技艺(河北省)传承人:祁建发

下一篇:【传统医药】丁氏正骨(河北省)传承人:丁成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