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史料记载,早在7000年前,河姆渡人就用苇编成用品,铺垫在干栏式建筑的地板上,类似于现在的凉席。这些草编制品,尽管质地有些粗糙,但胜在天然。又据《礼记》载,周代已有莞(蒲草)编织的莞席,当时也有专业的“草工”“作萑苇之器”。到春秋战国时期,已有用萱麻和蒲草编制的斗笠。秦汉时期,草编已在民间广泛使用,品种有草鞋、草席、草扇、草帘及僧侣信徒打坐的蒲团等。汉代至盛唐,草编亦较发达。除编制成蒲衣、蒲鞋外,还有蒲草编制的蒲帆。中国草编历史之悠久,由此可见一斑。在素有“三秦要道八省通衢”的渭南,草编技艺作为一门在民间广为流传的土手艺,有着数百年的历史。

草编技艺看似简单,制作起来却十分讲究。在制作之前,材料的准备尤为重要。挑选优质麦秆、玉米皮以及龙须草,将其晒干,易于保存。随后挑选色泽较好、粗细均匀的原料,用水浸泡变软,利于编织。最后根据实际需求,染成各种颜色。色彩明快、种类繁多成为桥南草编的独特风格。

在阳郭草编第四代传承人陈春苗家中的展厅里,十二生肖、红军草鞋、提篮、花瓶、风铃等各种家居用品、装饰用品、手提包等草编产品应有尽有。在这些琳琅满目的宝贝中,一只看似光滑的“瓷碗”尤为引人注目。殊不知,这只“瓷碗”竟是用再普通不过的麦秆编织而成。

“这只碗是用麦秆编成草编子,用线缝合固定后,抹上一层石膏腻子,用天然树漆上色绘制花纹就做成了。”陈春苗告诉记者。

在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物质相对匮乏,为了节约生活成本,心灵手巧的堦子村人用麦秆做原料编织成碗,打上腻子涂上漆,为家中孩童制成一只轻便耐摔、防水实用的“麦秆碗”。不过,与传统技艺相比,色彩鲜明的彩绘让麦秆碗更加美观。

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日益加速,越来越多的村庄成了“空心村”,越来越多的村里人走向城市。阳郭草编也面临着和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样的传承困境。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草编技艺,让草编成为致富发展的“香饽饽”。桥南镇先后成立多家手工艺品合作社,采取统一价格、统一销售的管理模式,以堦子村为中心,辐射影响花园村、烟村等多个村组,带动上百户农民加入草编行列;连年举办手工艺大赛,吸引了众多农家妇女的广泛参与。在传承草编技艺的同时,用流传已久的土手艺打开致富门。如今,草编以其精美的工艺,独特的风格,浓厚的乡土特色和兼备欣赏与实用的价值,成为东秦特色民俗文化的“传承者”,畅销石家庄、山东、广东等地。


上一篇:【民间舞蹈】华阴龙灯(渭南市)

下一篇:【传统技艺】范制葫芦技艺(西安市)传承人:袁昌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