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洞桥皮影是衡祁古道的地标文化。明清时期发展到顶峰,成就方园数百里人们以到茅洞桥吃烧饼听渔鼓看皮影为荣的光辉岁月。过去皮影艺人过百名,现如今只有三付半担子,七八个艺人,濒临灭绝。最年老的艺人全德球87岁,已无法搭台演唱。最年轻的传承人王柱华今年48岁,他将茅洞桥皮影影型进行改良,规格做大,用透明塑胶板为材料,改刻为画,初步实践影型一百多个,能满足目前三付担子一起出演的需求。茅洞桥皮影特色鲜明。首先是后台热闹,一个人能打一套锣鼓,传承人技艺高超。其二为唱本原创性強。其他地方皮影剧一般为花鼓、马灯戏本,茅洞桥艺人都是以传统文化经典读本为蓝直接改编,世代传承,因此茅洞桥皮影几乎每一个传人都会创作,提供独有的茅洞桥原创桥路本。其三唱腔丰富,其他地方皮影唱腔大多是一个调子到底,茅洞桥皮影有九板十三腔,(九板即九声,十三腔即十三个曲牌。)生旦净末丑妖老各种角色唱腔采用九板十三腔的套中套手法,与楚辞《九章·抽思》的“少歌”、“倡”“乱”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同时,在结构特色,衬句润腔、唱和形式、对唱形式的运用等方面,都鲜明的表现出楚辞遗风,是楚文化的活化石。

上一篇:【传统技艺】茅市烧饼(衡阳市)

下一篇:【传统戏剧】茅市皮影(衡阳市)传承人:陈诗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