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音乐】“坡芽情歌”(文山市)
2018-05-19 10:54
《坡芽情歌》 也叫“坡芽歌书”,壮语称“布瓦吩”,意为“把图案画在土布上的山歌”。是流传在富宁地区的壮族民歌集,以在坡芽村发现而得名、以图符记录山歌为特征。
《坡芽情歌》主要流传于以富宁县剥隘镇坡芽村为中心向外扩散的六益、者宁;归朝的那贯、老街三寨;者桑乡的百比以及花甲乡和毗邻而居的广南八宝等地的壮族村寨。这种以图符记歌形式是右江流域一带壮族特有的文化现象。
坡芽情歌由绘制在土布上的81个图画符号组成,每一个图画符号代表一首情歌,歌手只要一看图画符号就能演唱相应的歌曲。图画符号有月、树、稻谷、犁、禽、马、人、衣、鸟、房屋等,线条简单质朴。歌集详细地记述了一对青年男女从相识、相知、相恋到相约白头偕老的动人故事。情歌以壮族语北部方言演唱,男女相对,一唱一和。曲调以“吩打捞”、“吩标”、“吩呃哎”、“吩戈麻”等壮族山歌小调为主。句式多为五言,每首歌四句或数十句不等,以首尾韵、腰尾韵和尾韵为主要押韵方式,在表现手法上,大量采用了比兴以及叙事和抒情的手法,先言他物,再言本物。韵律严密和谐,曲调委婉动听,手法灵活多变,修辞适当,具有典型的壮族民歌特征和很高的艺术价值。 《坡芽情歌》最大的特点是能用图画符号来记录和保存民歌。《坡芽情歌》字符的结构与歌的内容有一定的联系。音、形、意的联系是间接的,而不是直接表形、表意,更不直接表音,每个图案代表的是一首壮族情歌。图画符号多为当地经常见的植物、动物、建筑和生活用品,外形和诗歌内容基本一致。因此,有的专家认为,这些图画符号已初步呈现出了壮族文字的“萌芽”形态,并称之为“文字之芽”。
坡芽情歌是民间山歌一种独特的记歌、传歌方式。它的产生源富宁丰厚的的山歌文化生态土壤和人们在交往中依赖山歌传情表意的需要。《坡芽情歌》不仅内涵丰富,而且具有连续性和完整性,是壮族人民千锤百炼而流传下来的集体创作的结晶,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民间传承性。情歌中所涉及的壮族古代农耕生产方式、民俗礼仪、服饰文化等,对研究壮族历史、民俗、民间音乐都具有重要的价值。
坡芽情歌被发现以后得到县委政府的极大重视和全力打造:修建坡芽传习馆,出版发行壮汉互译版《坡芽歌书》,组建坡芽山歌队,打造坡芽民族生态文化村,坡芽山歌队后来更名为“坡芽合唱团”,参加2010年度CCTV青歌赛,荣获团队铜奖、单项优秀奖,通过这次比赛坡芽情歌享誉全国,被权威专家赞为“天籁之音”。并相继受邀到美国、俄罗斯参加展演比赛。成为富宁县乃至文山州一张靓丽独特的文化名片。
2011年坡芽情歌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12年项目主要代表性传承人农凤妹入选国家级传承人名录;2014年,农丽英入选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名录;标志这朵壮族民歌奇葩得到国家的权威认定和政策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