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戏剧】广南县阿科壮族沙戏(文山州)
2018-05-19 10:28
沙戏源于壮族“百戏”。在发展中经历了对唱叙述故事到分角色说唱,后到动作表演,最后直接扮演人物角色叙述故事等过程。沙戏形成于明末清初。成熟于清朝中叶、盛行于晚清。坝美沙戏在发展过程中大量吸收和借鉴了其它民族戏曲的优良法则,同时又保留了壮族传统的艺术风格,形成了独具地方民族特色的剧种。沙戏是流传在广南县境内壮族布依(沙支系)和布瑞聚居区的民族传统剧种,是融壮族民间音乐、舞蹈、诗歌、说唱、武术为一体的艺术形式。
广南县坝美镇地处县境北部,东与广西接壤,距县城36公里,地形西南高,东北低,多石灰岩和砂岩。多条河流从域内穿过。该地居住着壮、汉、苗、瑶等民族,总人口29444人,其中壮族占全乡总人口73.6%。戏班(社团)组织分布,在坝美镇的者卡、普迁、西松三个村。各班情况有所不同。
壮族沙支系聚居的者卡村,戏班始建于清光绪年间。该班至今尚保存一批前辈人留传下来的唱本和剧本。始建于1916年的普迁沙戏班,有《侬智高》、《金铃记》、《柳荫记》等传统剧目。西松沙戏班,是一位从贵州省八大河地区逃来西松农家入赘的艺人所教,《连升三级》《侬智高》、《秦香莲》等是其经常表演的曲目。这三个戏班,每个都有数十名演职人员参与。
坝美沙戏,一般在正月初二、十五,二月初一,三月初三演出。其流程分为开台、启鼓、闹台再开台,收台。
三个沙戏班同属北路沙戏流派。音乐由文武乐和唱腔构成。文乐器多种多样。唱腔以正调为主。角色行当分明,表演独特,服饰讲究,道具齐全。
坝美沙戏在文革时期一度中断,直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三村戏班重获新生,分别先后登上县级舞台,通过参加研讨会,办培训班,使领头和导演及艺人灌输了新的知识,在学习中互相交流取长补短,破出了妇女不能登台的陈规陋俗。演出活动年盛一年,演出剧目自编,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剧本从传统的条纲戏逐步完善为本子戏(有文学台本),行当也有明确的划分,表演程式吸收了一些新的招式,可以说,阿科三村沙戏已正走向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