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戏剧】衡南渔鼓(衡阳市)传承人:聂晶平
2018-05-18 15:38
聂晶平,女,汉族,1960年出生于衡阳县艺术家庭,从小热爱表演。青年时期师从湘潭金曼娟学习声乐,1998年接触衡南渔鼓(也就是衡阳渔鼓),迷上这门民间艺术,拜张紫映为师,学习渔鼓演唱以及编导,2000年出师登台,崭露头角。
渔鼓演唱多为男艺人,观众在听惯了男声渔鼓之后,忽然听到聂晶平的女声渔鼓,耳目为之一新。由于聂晶平曾经过民族唱法专业训练,声音高亢清亮、甜润柔美,将渔鼓的道情演绎得淋漓尽致。加上她的扮相端庄大气,眼睛明亮,台风娴雅,将衡南渔鼓的表演带入了一个新美的境界。
过去张紫映出演,只带三个徒弟,一个挑担子、一个敲锣鼓、一个拉二胡,便可吸引十里八村的百姓群众前来观看渔鼓。但在上个世纪末,各种新兴的娱乐方式登场,老百姓已不再满足于这种简单而传统的表演形式。聂晶平便鼓动老师成立紫映艺术团,对外她接洽业务,寻找演出机会。对内她组织民间艺术人才,排练歌舞小品花鼓戏,与渔鼓节目同台表演,丰富表演形式,使得衡南渔鼓能在多样化的节目中存活和继续传承。
2000年,聂晶平鼓励张紫映老师走出衡阳,与公安部签约拍摄《蔡老娘遇十怪》《气砣子回乡》《瞎子道情》等70多部作品,制作成光碟向社会发售,迎来张紫映曲艺的第二次腾飞。她继续鼓励张紫映赴江西、河南、安徽等地多次参加中部六省曲艺大赛,由她主唱表演,作品多次获得大奖,使衡南渔鼓在全国名声大震。至2010年,张紫映从法国捧回“卢浮奖”,衡南渔鼓享誉世界,聂晶平于台前幕后做出了重要贡献。
2013年,聂晶平改紫映艺术团为衡南渔鼓传习所,着力于渔鼓进校园、进社区、进军营的传承活动。特别是2015年张紫映老师因病淡出戏台,投入到整理曲本、唱腔、创作剧目等保护工作之后,聂晶平独自一人挑起了教授学生、登台表演的传承重担,成了学台与戏台上的主心骨。她在衡阳市旗袍协会中挑选了一批女弟子,创造性地选择了优雅的旗袍作为演出服饰,把过去“边走变唱”的渔鼓发展成“边舞边唱”的表演形式,融进了舞蹈元素,体现了现代审美,受到时代的欢迎,吸引了许多年轻姑娘甚至很多小学生加入到衡南渔鼓的学习与传承之中。
聂晶平为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衡南渔鼓》市级代表性传承人。